保健按摩: 循经按摩: 气血运行于经络隧道之中,如水在沟渠中流行一样,遇到阻塞(内伤外感),不能畅通就産生病竈,发生疾病。《内经》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起,患之所以始。生之所以止也”。又说:“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本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循经按摩就是要使经络畅通无阻,消灭病竈。 养生气功除了调整呼吸,阴阳转化的运动之外,也可以借助外援,用循经按摩之法以畅通经络,《金匮要略》云:“四体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勿令九窍闭塞”。 小循环: 做小循环按摩,首先要了解手三阴之脉从胸部走向手指尖端;手三阳之脉从手指尖端行于头面。开始,由手三阴起始,随呼气之势,右手掌从中脘穴起循左臂内侧推向手掌,经劳宫、鱼际、少府诸穴直达指端三阴之井穴。吸气时,由手三阴转行于手三阳少泽、商阳、关冲各穴。循臂外侧回到头部手三阳之听宫、迎香、丝竹空各穴。右手做完再换左手按摩右臂。 上肢做完。再做下肢。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掌心前部涌泉穴内,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内侧之隐白穴,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趾外侧大敦穴。按摩时,两手按在涌泉穴上,随呼气之势引肾气上行,同时脾肝两经之气随之而上升,经三阴交,由腿内侧上入腹胸直抵俞府、期门、大包。吸气时,转入背后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肝胆脾胃各俞穴之上。下行历京门、环跳、风市、膝阳关各穴入足三阳之井穴至阴、窍阴、历兑。上下往返至少做八次,多则六十四次。此爲小循环按摩之法,对于半身不遂、动脉硬化各症疗效良好。 大循环: 大循环是用手沿着十二正经循行的通路做推按。做功前解带宽衣,在房间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最好只穿短裤,坐于硬板,全身肌肉放松,嘴唇轻闭,舌顶上腭,头空心静,待呼吸微微绵绵,有如安睡状态才开始动作。自我推按的方法如下:用右手全掌按在中脘穴处,随吸气向上推按至膻中穴,向左上推摩,大拇指至天突穴处。随呼气之势入中府穴、云门穴,循臂之内侧推至大拇指尖端指甲内侧,手太阴肺经最末之少商穴。 随吸气之势再由手太阴肺经列缺穴转而入于食指尖端指甲内侧之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之食指末端商阳穴,回转沿前臂上行至肘外侧,上行肩峰前缘中指达于大椎穴,再向体前入锁骨内之缺盆穴上走颈部过颊部绕口唇交于人中,左脉向右,分布于鼻孔旁迎香穴。呼气时以意领气,从缺盆穴过横膈络大肠。再用左手全掌按在中脘穴处,随吸气向上推按至膻中穴,向右上推摩,大拇指至天突穴处。 随呼气之势入中府、云门,循臂内侧推至大拇指指甲内侧,手太阴肺经之少商穴。随吸气之势,由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转而入食指指甲内侧手阳明大肠经之起始穴商阳,回转沿前臂上行至肘外侧,复上行肩峰前缘,中指达于大椎穴,再向体前入锁骨内之缺盆穴,上走颈部,过颊部绕口唇交于人中,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旁迎香穴。呼气时以意领气过横膈络大肠。 随吸气两手上举以剑指按在眼眶下之承位穴处,再两手从面部按摩下行到胸,穿过两乳挟肚脐至阴毛两侧的气冲穴部,下行髀关,沿两腿前部经足背到次趾尖端胃经最末之厉兑穴。 随呼气两手掌从足背转而入足太阴脾经,从足内侧大趾尖端隐白穴沿大都、太白、公孙诸穴上升,循腿内侧由三阴交上入地机,阴陵泉诸穴,过腹部上行乳房上部之周荣穴下至腋下大包穴,转而入于手少阴心经。以右手从腋窝间心经起始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下行肘内,沿臂内后缘至掌后豌豆骨入神门穴,经少府直达小指内侧末端之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随后转而入小肠经之少泽穴。 随吸气沿手外侧至腕,过尺骨茎突沿前臂后缘至肘,沿上臂外侧后缘至肩后沿颈上面颊,绕两耳之后,至面部耳前之听宫穴。然后,转入足太阳膀胱经之晴明穴(左手动作与右手同,但按摩方向与右相反)。两手小指按眦角之晴明穴,推按上行过攒竹、眉冲、曲差等诸穴入头顶之通天穴,向下推行至颈部,两手翻转,指尖向上,掌心贴身,顺腋窝绕向背后,历经各俞穴至肾俞,转而手心向里过环跳穴,沿大腿外侧,经两膝内侧的委中穴,穿过腿肚,至足小趾金门诸穴,随呼气两手分握两脚背,大拇指从足心涌泉穴起循腿内侧上升,穿过腹胸直至第一肋间隙与锁骨下缘之凹陷俞府穴,转而入手厥阴心包经之天池穴。再用右手掌推按左臂至腋窝,沿左臂上臂内侧下行前臂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直达指尖端之中冲穴,转而入手无名指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之关冲穴相接。 随吸气左手沿右手背循臂上行,过时经肩至项,由耳后转至耳前至眼外角旁足少阳胆经之瞳子髎穴(左手推按动作与右手同,但按掌方向与右手相反)。两手无名指按瞳子髎,食指按听会穴,再上推回环头部下至耳后(风池穴),经肩井穴从缺盆穴下至渊腋穴,过京门、五枢、维道诸穴,经环跳穴,下行腿外侧阳陵泉穴,外丘穴下至外踝的丘墟穴,沿足背至足四趾尖端之窍阴穴。肝胆互爲表里,沿足背到达大趾尖端转入指甲外侧大敦穴。 随呼气两手沿足背太冲上行膝弯内缘曲泉穴,沿股内侧至小腹过章门入期门又转注入肺经。这是气血流行的一个大循环,周而复始,日夜不休。也是循经按摩一次的路线图。进行体外循经络走向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在按摩之前,必须熟悉经络走向,气血自然流行的通路。待熟记经络走向,动作熟练后,才能以呼吸爲节奏支配动作,以意领气地进行体外循经络走向的按摩,才能帮助气血流通,防治发生疾病。 缓解头痛:百会为头部穴位,在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吋或两耳尖联机的中点处,旋转压(用手指按住穴位揉)百会可缓解头痛。 明目提神:用双手拇指关节背侧按摩双眉,从眉头的攒竹开始,经过鱼腰、鱼尾至丝竹空穴。做时可稍稍用力,感觉略有酸痛,可连续按摩五至十次。 益脑安神:就像用手梳发,双手自然屈曲,把四指放眉弓上,双手用力向上拉,手指微微分开,梳入发后,一直梳至颈部。亦可自行按摩,把拇指分置于两侧太阳穴处,其余四指置眉弓上,一直梳到后颈。适宜夜晚睡眠前做三至五分钟。 消除疲劳:食指或中指旋转压肩井,肩井在肩上,位于大椎与肩峰联机的中间点,改善肩部的血液循环及肩背部肌肉紧张状态 。 改善脱发:都市人生活繁忙,工作辛苦,生活压力大,食无定时、休息不足,令血液运行不好、气血不足,足以影响头发脱落,找到病因再作按穴治疗及保健,情况就会有改善。 脱发乃斑秃症,古名为「油风」。《内经》云:「发为血之余。」说明了血液之盛衰,会影响头发的生长及新陈代谢功能,中医认为肝肾阴亏、心血不足及气血不够,也会造成脱发的情况。按足三里、三阴交有助保健,改善脱发。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吋,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多按足三里可增强身体促进气血,足血就能令头发生长更好。此外,按足三里可纾缓有关肠胃的病痛,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等。此外,此穴对治疗膝盖毛病及坐骨神经痛,也有一定的功效。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高点上三吋,胫骨内侧缘后方。「脾胃乃生化之源」,与气血盛衰关系密切。因三阴交能改善脾胃虚弱,若能健脾胃,就能改善血气,从而减轻脱发情况,另外有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失眠症状等,按三阴交也会有帮忙。 减轻鼻鼾:都市人生活繁忙,工作辛苦,生活压力大,食无定时、休息不足,令血液运行不好、气血不足,到了晚上,有的鼻鼾声如雷贯耳,令另一半无觉好睡,情况令人困扰。 咽喉是肺气出入的通道,如吊钟下垂。倘若肌肉松弛,下垂阻塞气道,就会发出鼻鼾声响。若按有关心肺气、理气机、开晓的穴位,如「素骨翏」、「迎香」及「列缺」,会有治疗功效。 素骨翏:督脉经穴,在面部上,当鼻尖的正中央。素骨翏可治鼻鼾,因它有增强呼吸及通鼻塞的功效,另外,对鼻痔、流鼻涕、酒糟鼻,新生婴儿的窒息或是鼻息肉、鼻炎及虚脱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在鼻翼外缘旁半吋。迎香不但可以纾缓鼻塞、香臭不分、鼻息肉等鼻部的毛病,如果能准确按压此穴,令鼻子保持通爽,鼻鼾自然可以减少。另外女士如觉得早上起来会有面部浮肿,也可按迎香,因为此穴对改善面肿有一定的帮助。 列缺:手太阴肺经,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前臂桡骨茎突上方,在腕横纹上半吋,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常用穴位: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所谓「腰为肾之府」,肾虚就会引致腰痛,所以要保肾得来又要健腰才可。「委中」配上「肾俞」(背部的穴位),有助强腰纾筋、活络止痛的作用。而肠胃不适而引起的呕吐令人辛苦又烦恼,所以除了看医生,之前也可按「委中」来帮助一下。搓按此穴,除了可令呕吐情况有改善外,对所有背痛、腹泻及肚泻也会有相当的帮助。 太溪:足少阴肾经。 取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功效: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按太溪对肾有帮助,如能配「上肾俞」,更有温肾壮阳的作用。有时候伤风喉咙痛、咳嗽、气喘也会有纾缓的效果。另外如感到腰背痛时也可按「太溪」,有纾缓痛楚的作用。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取穴: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吋,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效:不少人因生活太紧张,或工作太忙而变得食无定时,应酬又多,引发胃病发作,这时按「足三里」就最好。「足三里」不但能行气活血,也是主宰肠胃系统的主穴之一,所以按此穴对胃病会有帮助。 另外所有有关肠胃的病痛(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按此穴会有一定的纾缓功效,另外对膝盖毛病底坐骨神经痛也有功效。 困扰不少人的病症—痛风(痛风性关节炎),是因在身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沈积在关节内,引致凝成结晶体。急性痛风关节炎,常以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足跟膝或是指关节,患者会感到疼痛非常、红肿,活动也会受到限制。而有些人经常会复发因进食高「嘌呤」食物如饮酒,工作劳累或精神受刺激也是其中的诱因。 大都:足太阴脾经。 取穴: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内际凹陷处。 功效:按「大都」可纾缓痛风引起的足痛足肿,或是身体四肢肿痛,热病无汗,按大都有疏通经胳的作用。另外,对于肠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例如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泄泻或便秘等,按大都也会有帮助。 太白:足太阴脾经。 取穴: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内际凹陷处。(「大都」穴的后面) 功效:对身体部分的关节痛会有一定的减痛作用,所以痛风的脚趾痛要按太白。另外,「太白」也像大都穴一样,除了可纾缓痛风,对肠胃方面的病也一样好,如腹胀、胃痛、胃抽筋、呕吐、便秘、肠胃炎,或是食欲不振,按「太白」也可有减轻病情的功效。 太冲:足厥阴肝经。 取穴: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效:可纾缓脚趾关节痛痹情况,也对下肢麻痹有帮助。如因工作繁忙而感到头痛、眩晕也可按「太冲」来纾缓。 另外如果配合「合谷穴」,更可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 期门:足厥阴肝经。 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条肋间的空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吋。 功效:如果按期门能配上肝俞、膈俞穴(背部穴位),有助纾肝活血化瘀,也可治胸胀痛。期门穴本身对肝炎及胃肠神经及肋骨神经有纾缓的作用。而且如有胸脤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也会有帮肋。 中脘:督脉穴。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在线,当脐中上四吋。 功效:如配足三里穴,有助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而且对胃痛、泄泻也会有帮助。中脘本身除了可治脾胃外,对于肝痛、腹痛、腹胀、反胃、胃胀等也有纾缓的疗效。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取穴:在前臂背侧,与阳池与肘尖的联机上,腕背横纹上三吋,尺骨与桡骨之间。 功效:支沟配足三里穴,有通调腑气的作用,也可治便秘。支沟穴对肋骨痛或是腰扭伤也有帮助,另外,如手指震颤、肘臂痛,或是有耳鸣按支沟会有纾缓痛楚的作用。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阳陵泉对治疗肝胆肿痛有帮助,而且,有膝肿痛、下肢麻痹、膝关节及坐骨神经痛等,按阳陵泉也有纾缓的作用。 护脊八招: 第一招:颈下压,松弛颈背肌肉。 站直或坐直,用手将头压向前; 维持动作十五秒;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三组。 第二招:颈肩后拉,松弛颈前后肌肉。 双手放在头站直或坐直; 将头弯向后至感到拉紧,维持十五秒;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三组。 第三招:拉背后压,松弛背部关节及肌肉。 双手叉腰,用拇指轻压背部下方; 将身体尽量向后弯至感到拉紧; 维持动作十五秒;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三组。 第四招:头颈侧拉,松弛颈两侧肌肉、背部及肩膊。 站直或坐直,将左手或右手放在背后; 用另一只手将头向侧拉; 维持动作十五秒,换手做一边;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三组。 第五招:平卧拉背,松弛腰胁。 平卧,双脚合紧,屈膝,两手平放; 将双脚转向一方,头部则反方向转至感到背部拉紧; 维持动作十五秒,换另一边;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二组。 第六招:平卧屈膝,松弛背肌。 平躺,膊头以上部位离地; 双手将双膝尽量拉向胸前,维持十五秒;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二组。 第七招:平卧枕颈下压,强化颈部深层肌肉。 将一条小毛巾卷起至直径二、三吋; 平卧,将毛巾放在颈下; 做点头动作至感到颈部拉紧; 维持动作十五秒,重复做六次。 第八招:平卧拉膝,放松脚部、臀部肌肉。 平卧,膊头以上部位离地; 用双手拉其中一膝向胸前; 维持动作十五秒,再做另一边脚; 重复六次为一组,每天做二组。 高危小动作,易伤脊致中风: 午饭时间,匆匆吃下三文治,争取时间伏案小休,十五分钟后醒来,颈紧膊痛,甩甩头转转颈,继续工作。上述情景,办公室一族绝对不会陌生。在短短一个午饭时间,脊椎和肌肉接连受到不寻常压力,以为可养精蓄锐,其实正在伤害脊椎健康。脊医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脊椎健康。 除了伏在办公桌上睡觉外,以下情况,相信大家也曾经历过,在车上呼呼大睡,头颅随车辆前行而左摇右摆;车辆急停,头颅向前冲,然后撞向玻璃,醒过来头昏脑胀。 在等车、等升降机或在地铁车厢内站立时,把身体重心集中在其中一只脚。 在讲电话时,用肩膊或头颅夹紧听筒,以便腾空双手做笔记。 脊医方恒指出,生活上一些坏习惯对脊骨构成压力,轻则引致肌肉紧张、腰酸背痛,严重的造成脊骨移位、错位,加速脊骨退化,形成骨刺。 车上「钓鱼」:头颅平均约重十二至十三磅,当你在车上打瞌睡时,身体处于休息状态,肌肉放松,但头颅却随车辆移动而摇摆不定,容易拉伤肌肉。而当头颅前倾后仰,没有肌肉支持,对颈脊造成压力。 伏案小睡:当头颅倾侧伏案小睡,颈脊关节出现扭力,容易造成关节错位,以致头痛、头晕。 肩夹电话筒:肩夹电话筒这个动作不单令颈部肌肉紧张、颈脊受压,同时影响血液流通,影响供养量。外国曾经有病例,有人因此导致颈动脉爆裂而中风。 力坠单脚:站立时把身体重心放在单一脚上、腹部突出,驼背等容易对脊骨构成压力,肌肉的僵硬,会引致肌肉、关节和韧带劳损退化及脊骨移位。 甩头扭颈:当大家感到颈紧膊痛时,习惯大力甩甩头转转颈,感觉好像放松了,但由于甩头转颈的力度不受控制,很容易令颈关节和肌肉受损。 保持脊骨健康,必须提醒自己经常保持正确姿势,例如﹕站立或走路时要抬头、挺胸、收小腹,因工作需要而经常站立的人要特别注意。 而经常坐在工作的办公室一族,坐下时要背脊紧靠椅背,如有需要可加一个腰垫,减少腰椎承受的压力,并应每隔三十分钟要小休片刻。此外,注意均衡饮食,吸收足够的钙质和水分,维持骨骼和肌肉健康。当脊椎、关节或肌肉等出现不适,要小心留意,当不适情维持续数天,就应求医。若突然出现手脚麻痹、针刺感觉等就应立即找医生诊治。 ...上述数据,谨供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