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學基本認識

六壬學起源及基本認識

六壬學又稱六壬神課,為古術數之一,與太乙神數、奇門遁甲並峙,世稱三式。其中以六壬學和奇門遁甲為最古,相傳為九天玄女授之軒轅黃帝,以滅蚩尤,至今已有五千餘年。太乙神數利用天星占運勢,六壬神課占人事進退,奇門遁甲佈局取吉。

六壬學比起其他占卜術是較為合理和合法,它是一門能預斷吉凶的學問,但由於明代及清代遭禁研,凡有關陰陽五行陽學的書籍都被焚燒殆盡,惟六壬學、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僥倖留存下來。

六壬神課的推演法類似易學,首先由「占時」至「月將」,是無極生太極,再由月將至干支,是太極生兩丁,由干支而產生四課,是兩丁生四象。再發三傳,即發三才。然後再布各天將及神煞,用五行生克預測吉凶進退。

六壬之名稱

天干有十,而六壬神課獨取壬者,因為壬水屬陽,天一生水,為數之始,壬又寄宮於亥,亥屬乾宮,乾是易卦之首,所以取壬。六壬是指干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幹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則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稱六壬。

大六壬的預測機理

第一節 六壬「天機」發端何?

甚麽叫發端呢?端者,始也。發端就是事物的開始和發生,或者是事物在某一發展階段上開始進行新的運動。

我們把事物的運動均看成是質點的運動,則質點運動在時空中便顯出曲線型軌跡。

設在曲線上任取一點為座標原點,則該點的時空參量標為O,以該點為圓心作圓,分別截取曲線上R和-R為兩個相反方向的線段,其線段之和仍然等於O。如圖:按照事物為生和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都由兩種相反或相敵對的力量所組成,例如:前面新的力量要維生,而後面舊的力量也不甘滅亡,必然要為生針鋒相對的鬥爭。正象R和-R,它們永遠都是反向的、對立的。R和-R絕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們必然要結合在一個原點之中,而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事物,這就是我們所常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

原點是O,向前的發展為1,這就意味著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O本身為無,但它是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來說的,它只是取事物某一發展階段上的一點,如果離開這一點,它便成為“有”了。

有可以成為萬物,同時萬物也可以成為無,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均在於我們選擇不同的時空點。

如何來確定事物運動的“O”和“1”呢?

我們把任何事物的運動均設為質點的運動,即把所要求算的事物變成為1,這個1就叫做“太極”,太極在有與無之間,有可能成萬,萬又可以歸一。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把它作為一個“一”來看待。正象我們的天文學家把無論多大的星體都看成是小小的一點一樣。

我們知道,六壬從太極開始,太極為一,這個一為“虛一”。“虛一”的含義既包括了萬物,又什堋也沒有,而從“虛一”到“實一”,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把事物賦予其中。

把事物變為一,這個一就不是“虛一”了,而是具有了某種實實在在的內涵,即成為“實一”了。事物的一,就是該事物在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發端或起始邊界。“一”把整個事物包含於其中,正我們小學的算術,設整體為1,部分為分數,分數無論如何加減,都不能超過1(帶分數除外)。

對於這個實實在在的“一”,古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天一”,或“太一”、“太乙”等等。因此,在六壬書上說:“天一統萬物,為萬物之根本。”意思是說,天一為萬物質點的中心,事物都圍繞它而運轉,它也是萬物為生變化的根源。

為什么叫“天一”呢?這是古人們假設了世界上最原始的宇宙生成,即有形物質的為生和發端,他們設想了一個最原始的宇宙蛋,其中孕育了一個盤古,盤古奮力劈開了宇宙,於是輕的物質上升為天,重的物質下降為地,於是數便由此為生,天為一為陽,地為二為陰,兩種對立物質為生了。從天一、地二中又相繼為生了水火、山澤……於是“天一”便成為有形物質開始為生的起點。這個“天一”賦予太極之中,便使空洞虛無的太極模型變成事物演變的起點或者發端。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太極的思想實際上就是從古人們的宇宙生成觀和物質運動觀中抽象出來的哲學概念,它可以包羅萬象--你賦予什 么事物,它就成為什為事物;又可以虛無漂渺--它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又可以不含任何事物。它是事物運動的最高原則和數理模型。

然而,我們所說“事物的發端”,並不都是從“盤古開天地”開始,它也許是事物剛剛處於萌芽階段而尚未發生;也許是事情已經發生而去追蹤它已逝的形象;也許是從已經發生的事物中去探求其未來的發展;也許事物根本就沒有發生,等等。於是,這個“天一”與“太極”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

我們如何把具體的事物與太極模型中的“天一、地二”聯繫起來呢?或者說,如何把從太極到兩丁、到四象、到八卦所反映的內容與所要預測的事物相對應呢?

我們所遇到的是千變萬化的事物群鏈和矛盾糾紛,從表面上看,這些紛繁複雜的事情與太極模型中所反映出來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內容毫無一點瓜葛,太極模型的變化發展怎 么能夠反映事物的變化發展呢?

現代自然科學,總是千方百計尋找著自然事物的相互聯繫和記憶體規律,並且力圖用一套完整的數學模型來描繪和精確計算這種聯繫和發展,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將研究物件按照不同的性質、類別、序列等進行綜合分析,分別用各種字母或數位進行代換,然後按照獨特的公式公理系列進行演算,最後再把所代換的字母還原成所要求算的事物。

這些公式公理的計算方法,一定是建立在A類事物或B類事物相似或相等的等量關係基礎之上,它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必須是用已知來求未知,而且這些公式公理必須是經過嚴格的求證和驗證而得,並且在具體計算過程中決不能有半點的違背。這就是嚴謹的科學邏輯,是科學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

然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符合這種邏輯的,非此即彼的東西,總是被亦此亦彼的東西所取代;精確和有序總是參雜著更多的模糊、混沌和無序;等量關係並不能滿足人們對世界認識的 重要。

於是,更多搞科學的人,又把眼光轉向了自己的老祖宗,把幾千年前就開始流行的古懂翻出,從這里似乎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天地。

人們發現了中國古代最早的代數學,只不過這種符號並不是ABCD,而是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子丑寅卯和甲乙丙丁等等,它們不僅僅是序數的代號,而且可以明確地反映時空、陰陽、五行資訊、能量等等更多屬性,並且它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即它是處理集合和模糊群發生概率問題的最有效的工具。

中國人的這種特殊符號,通過太極模型完整地表現出來,而事物的代換形式,或者叫事物的先後生成關係,又通過河圖洛書的順序加以反映。如何反映呢?中國古人找到了一個連接事物和太極模型的中間環節--象。

象就是現象、表像、抽象、虛象、實象等等,它屬於經驗範圍的區域;“象”還有性質、屬性等含義,屬性與氣質又有直接的關係,例如一個人氣質剛毅、堅韌不拔,這和金的屬性相同;一個人長得很苗條、氣質秀逸,這又和木的屬性差不多,等等。任何事物都有其象,事物的象或者屬性、性質是可以相等和相似的,於是在事物和固定的太極模型之間便有了可以對應和等量的依據,事物的代換便可以成立!

把整個事物看成為1,就和太極之1為生了對應。於是該事物的整個情況,便可以通過截取其在空間運動軌跡中的某一點,運用太極的時空和數理模型加以展開,並且仍然通過其象的對應和還原原理求算出該事物的現狀和運動發展的趨勢,這就是我們大六壬預測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那么,在現實的預測之中,我們如何截取那個關鍵的一點呢?這就要回到我們太極發端的問題上來了。

太極發端乃天機發端也。

什么叫做“天機”呢?古人常說“天機不可泄也”,就是說事物發展的必然之理,會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規範在向前發展,而我們平常人覺察不到這種規律,往往違背自然的規律去辦事,必然會遭到挫折和懲罰。這種自然規律往往不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人們知道了它而不會運用自然之理去適應和改變它,就會盲動或消極,從而更加違背自然的意志,遭受更大的挫折和災難。因此,事情應順其自然,在自然中求得平衡和發展。

不過,對於苦心鑽研數術的人來說,“天機”就不為天機了,這個天機就是我們洞察天地間一切事物發展機率的轉捩點,或者叫做“機變點”。

那么,我們如何發現天機呢?天機就在人和事物開始為生變動的一刹那或一閃念之中。為什堋呢?因為任何人都是處於一定的事物之中,事物的自然變動會對人的思維發生作用,而人的思維運動也會對事物為生重要的影響。故動則為機,機的變化為動,通常人們說:“靈機一動。”就是這種“天機”的閃現。會捕捉天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預測。

天機一動,要對某具體事物進行預測的信號便閃現出來。這時,便存在了一個“機”,這個“機”,就是該事物的“天一”、“太乙”或“太一”,等等。將其代入太極模型,就形成了完整的預測。

第二節 太極展開、矛盾分化

我們要看清楚整個事物的發展和現狀,光把它變成一個質點來研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把它分解開來,把它 面的每一個部件、每一種成份都顯現出來,我們才能得到更精確的結論。

如何分解呢?古人非常聰明地發現: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於它物而言的。如果沒有開始,也就沒有所謂的終結,沒有好的對比,就談不上壞的。而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天地的範圍。於是,事物最早的兩種成份就是天地。任何事物都包融於天地之中。從太極的0或1中,最早分化出二,即兩丁的運動。

這就是六壬設立天地盤作為起變標準的最站得住腳的依據。天地即立,事物輪廓即現,事物的第一層便被打開了。

二的出現,是一進化了一個層次,但它也是很粗糙的。毛澤東經常說:“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看問題,總是要從兩個角度來看,所謂偏聽則迷,兼聽則明。陰陽對立的兩種事物從大體上可以反映該事物總的基本矛盾,這也是事物質點的一級分化。

事物矛盾對立的雙方,其總的對立的焦點只有一個,但它們各自內部的焦點卻是可以不斷分化的,事物的矛盾運動,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運動,它可以無限細分,也可以無限擴展,正象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總的矛盾只有一個,但它們各自內部的矛盾焦點卻是不計其數。矛盾分化一次,事物也就更深入一層,從一個中心,分化成兩個中心,又從兩個中心,分化成四個中心,從四個中心,又分化成八個中心,從八個中心到六十四個中心,事物分化為六十四個層次,其發展的最細小環節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事物的分化過程,具有著它的必然性,正象現代遺傳學所研究出的一個重要結論:由一個DNA大分子可以分裂成四種核基荂A這四種核基荋N組成了遺傳密碼的四對堿基。而其中任何三個堿基就構成了一組遺傳密碼,由此而形成了分子遺傳學中的六十四個遺傳密碼。遺傳密碼構成基因,象英文字母構成文字,組成了生物的細胞。而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是有序排列的。

這一重要的發現告訴我們,自然界的一切有機的事物都是有序的,無序就不能組成一個具體而完整的東西,而這種有序性正是通過不斷的矛盾分化而表現出來。比如說,我要建立一個公司,當我一切條件都不具備時,就只能說,它是一個虛的,或者叫混沌,它沒有一個實在的內容,它使“成立公司”這種事處於一個無序發展的散亂狀態。而當公司成立了,它的一切便按照正常的軌道運行,如財政、工商、管理等各個部門都參入對它的管理和干預,它必須每天按照一定的程式在運轉,這就處於一種有序的狀態。“公司”本身便成了一個具體存在的“有機物”。

有機物的存在,必然有矛盾的分化,這種分化就是有序的具體表現,這種序數就是矛盾由二到四、由四到八、由八到六十四等等無限細分。這種矛盾的細分過程,也就是一種序數的演變過程。那堋,無序將會造成什 鬼樣的結果呢?這就是著名的“熵增加原理”。

所謂熵增加,就是事物隨時隨地都在從有序走向無序,從而趨向於混沌和散亂,事物便逐漸的走向消亡。

不過,我們不必為熵的不斷增加而感到恐懼,我們應該看到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原理,即熵減原理的存在。所謂熵減原理,就是事物在不斷供給能量的情況下,會不斷的從無序變為有序,如人的新陳代謝等。無序走向消散和死亡,有序走向聚集和生長。

現代分子生物學也告訴我們,有機物分子是在不斷分化的。如由一個分子分化為兩個分子,由兩個分子又分化為四個分子,由四個分子又分化為八個分子....,這樣,一共分裂到50次,就再也不會分裂了。分子的分裂到了一個極點,就會走向死亡。不過新的分子便會由此為生,正象舊的矛盾消失了,新的矛盾又會接踵而來一樣。

這個50之數,正是我們數術學所常說的“大衍之數”,它構成了事物生死交替的回圈。因此,我們從太極圖上,便可明顯的看到這種陰生陽死,陽死陰生的圓圈運行軌跡。

所謂熵減和熵加,雖然是事物的有序與否和能量增減的趨勢,但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它卻是事物成功和消散的分水嶺。熵減則趨向于成功,熵增則趨向於消亡。

因此,在數術學上,歷來強調旺相休囚和長生死墓,它們都是事物能量增減的象徵標誌。

有序就必然有數,數體現了事物程式、次序和相互的數量關係。有序則數顯而明 ,無序則數隱而模糊,為什堋六壬起課事散或事未成則數不現、課不成,以致於過三不問?就是這個道理。

事物矛盾的分化,是我們一步步深入打開事物和追蹤線索的基礎,也是我們判斷事物變化的依據,事無變則不發,事發則機顯,機顯則事情端倪可見,預測可成。

第三節 太極環閉、四深定象

事物由陰陽的兩重關係,進一步分化為四象的關係,其主要矛盾的對立中心也被分化了。正反兩方面的事物,分解成了主客兩方面各自的陰陽對立。事物內部矛盾又進一步深化。這時,四象便把事物的現狀較?完整的顯現出來了。

我們再來看看太極模型。事物從太極狀態到展開的運動,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圓圈的運動,太極每展開一個層次,便把這個圓分成了若干等份,這些等份,就分別就分別代表了不同事物所處的不同位置,或叫地位,地位有主有次,有先有後,就象八卦中所說的父母、六子關係一樣。整個事物就在這諸多矛盾大雜燴中進行運動。

古人聰明的把事物的太極運動關係與周圍的時空關係相結合,並把每一種事物都與相應的時空聯繫起來,而事物和太極模型相聯繫的重要環節,就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關和相同的屬性,它們用八種具有普遍性質的基本物質,按照一年四季不同氣候屬性與這八種物質屬性相對應,而分立於八個方位,形成一個圓周的運動模型。事物無論如何展開,只能把這個圓周分成更多的等份,而總也逃不出這個太極圈的範圍。

矛盾的分化,便形成了太極所持有的序數關係,於是按照圓周的等分,便設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立於下,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立於上,天干和地支原本都是序號,但後來又按照它們所立位置的不同分別賦予它們各種特殊的含義。這些含義包括了世界上各種事物的普遍性質,從而使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與天干地支相同的性質而與之為生對應關係。

四象的成立,不僅代表了圓圈中分割出來的四個相等的區間,而且也可以表示在這四個區間中所發生的事情。四象代表一個平面的空間,它把所發生的事情和各種矛盾關係描繪在這個平面上,讓人們 解它的現狀和處境。因此,四象只起到了一個定位的作用。

為什么叫“四象”呢?我在《中國數術學數的概念》一文中,較為詳細地講解了這個問題。所謂“象”者,形象或現象也,它的存在,只能反映一種“象”的成份。在一個平面圖形中,任何高明的畫家絕不可能使它變成一個真正的實物。因為它只代表了兩維的空間,它反映的僅僅只是圖像而已。

因此,四象只能為虛象,為定位,它不代表運動。而事物只有到了八卦的層次我們才能真正看出它的運動態勢來了。

在六壬中,四象就是四課。四課確立了主客的關係,以及主方所具有的矛盾和客方所具有的矛盾。主方為幹,幹上神和幹上神之陰神。客方為支,支上神和支上神之陰神。

主客的矛盾直接體現在幹上神和支上神之間。幹上神和支上神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幹上陰神和支上陰神,是主客雙方本身所固有的內部矛盾體現,這種矛盾雖然是次要的,但在它激化到某種程度時,勢必會影響到主要矛盾。因此,當我們在觀察主要矛盾時,不可不察及陰神,即次一級的矛盾衝突。

按照太極的普遍性原則(太極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主客和其陰神都同樣遵循著陰升陽降,陽升陰降的運動規律,故干支上之陽神發展到極點就一定會向陰神發展,到最後,陰神則成為其主要的判斷物件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便被次要矛盾所取代。

什么叫陽神和陰神呢?所謂“神”者,凡事物的出現都叫神,人有人的精神,物有物的靈神。所謂“陽神”,出現的就叫陽神,事物已充分的暴露在我們面前,或者已經發生過了,現在仍然繼續進行。所謂“陰神”,即沒有顯現出來的隱藏的事物叫做陰神,陰神之極又轉為陽神。

那么,有人會問,即然陰神和陽神是一對矛盾,那如果陰陽之間是相生相合的關係如何解釋?我說,一對夫妻本來就是陰陽矛盾的統一。如果他們光鬧矛盾,那就無法共同生活下去,最後只好吹燈散火,這叫“克”,就是對立。但如果他們非常相親相愛,互相支援,這就叫“生”,就是合作。矛盾是一種對立的統一,它即對立,又統一。對立的成份起主要作用,就成為克,統一的成份占主要地位,就成為生和合,不能一概而論。共產黨和國民黨打了許多年仗,也還有合作的時候,只不過這叫“合中有克”而已。因此也可以說互相促進的叫生,互相拆臺的叫克。生克關係是判斷事物成敗的關鍵。

如果說,四象僅僅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張平面的、靜態的圖像,那堋,把這個圖像打開,使其變成立體的,完整的動態事物,就 要更深一層次的內容了。

第四節 太極變異、三傳發用

隨著天地運轉,五行變更,四課中的矛盾關係不斷尖銳,終於在某一個轉捩點上開始爆發了。這個爆發點,是在矛盾最尖銳的地方,即相克最厲害的地方。它的爆發,將使事物走向新的起點、新的環節,或者為生新的矛盾。

我們說,矛盾處於一個封閉的圓圈之中,它是不會前進的,它們的運動永遠是陽長陰消、陰長陽消的相互運動過程。它在事物的發展進程中只能是穩定的、平衡的、漸變的、靜態的、量變的等等。然而,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人有生有死,事物有為生和滅亡。它們總逃不脫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前面我們從太極圖上,已經較為詳細地分析了這種過程。並且指出,太極的封閉狀態只是一種常態穩定的狀態,但這種常穩不是 定的,當事物為生突變和變革之時,它必然是打開的,從而呈螺旋上升的運動趨勢。而當事物革故從新,恢復平靜,太極又重新閉合。因此,太極的運動是開合運動,太極打開的運動,就是一種變異的運動。

不過,事情有大變,有中變,有小變。大變有大數,中變有中數,小變有小數。那堋,小的變革算不算是太極的變異運動呢?

我們說,太極也有大有小,小到細胞分裂,大到宇宙的變遷,它們同樣都在遵循著宇宙中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原則。因此,只要是事物前進了一步,都可以把它稱 ?太極的變異運動。

六壬三傳的運動,也正是這種變異運動的開始直到終結的反映。

首先是初傳,初傳又叫發用。為什堋叫“發用”呢?發用又叫發動,事物的變遷由此發起。“用”即為“動”也。三傳是由四深中主客矛盾最尖銳的地方開始發起。這又叫“機”或“機變”。

什么叫“傳”呢?傳就是“相因”、即相互因果,上傳為下傳之因,下傳為上傳之果。果可以為更下一傳的因,因也是上一傳的果。因果是可以互換的。事物的這種傳遞關係,反映了事物質點運動曲線上點的連續性和相關性。

傳一般情況下,都是陽傳陰,即陽神傳陰神。但也有不傳陰神的,如伏吟、昴星、別責、八專、返吟五種形式。四課在有克的情況下,都是陽傳陰,有克則機現,其因果關係就反映的明顯,事物的轉折就可一目了然。而無克,則說明事物仍處於量變發展階段,對於現存事物的否定尚未到來,或者即將到來。上面的的五種形式是事物即將走到盡頭,而進入最黑暗的時刻,它即將發生變革又未能發生變革。因此它是最痛苦、事業最倒楣的時刻。

我們說,大六壬是專門算“機”和“運”的,所謂“機”就是事物變化的轉捩點,所謂“運”就是事物隨機的運轉過程。機運的變化就是事物走向轉折的變化。

在大六壬中,天地盤和四課,表示了事物在穩定的量變過程中所處的位置和狀況。而三傳則表示了事物走向變化,或者變革的運動,它們的功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判斷三傳的變化必須要深通變機之理,曉萬物之情,方可充足的把握,以求取精確的結果。

第二傳和第三傳就是從動作即發用開始,一步步走向高潮,再一步步進入尾聲。事物將重新開始新的歷程。

為什么是三傳而不是四傳五傳呢?因為在數術學的基本原理中有一條最重要的理論,就是“五行相生,遇三則變”。這些內容,請見我的《中國數術學研究》。

綜上所述,人們勢必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六壬從太極發端,到天地盤和四課三傳,它們是不是正好就反映了所要求算事物的現狀和機變之點呢?你憑什堋說,這個課式正好就是截取了事物運動軌跡上的一點,並且通過這一點的情況來反映事物的轉折變化呢?

我們說,太極模型是經過古人長期總結出來的一套完整的反映世界萬事萬物循環往復運動規律的一個基本模式,它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模型。正象我們的數學公式,它是普遍適用的。當我們空說太極模型時,它僅僅只是一套符號系統,並不代表任何事物。而當我們把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代入進去,通過某“象”或者屬性的對應,就可以看到事物間的各種“象”之間的影響和作用,並且通過各種“象”所必然具有的時空方位和數的屬性,便可確定各種“象”在什 鬼時空和空間中將?生作用。因為各種“象”在太極模型中是圓周運動的,它必然有各種“象”的交會和矛盾。通過數術學的一系列基本理論,我們就可以大體地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了。這種認識論和方法論與現代系統論的黑箱理論、協同學說和資訊理論等都是不謀而和的。

截取事物軌跡的點,來作為研究物件,是現代物理學最一般、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手斷。唯一不同的,就是物理學只研究質點的運動速度、方向和空間位置,它是一種把大化小而並不考慮其內部的質態、屬性以及其內部的變遷等內容的。這種研究方法當然是簡捷明 ,是科學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然而,當我們要研究具體的事物時,這種方法就顯得無能為力了。科學的研究手段向來都是綜合和分析相結合,既然有一個整體,當然也就應該有解剖。我們必須把質點分解開來,仔細研究其內部結構,才能叫做完整的研究。

太極學說就是這樣一種既有綜合又有分析的理論體系,它截取空間質點的方法雖然與現代科學方法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實質卻是一樣的,它唯獨依據的是這樣一條理論:空間無處不太極,事物無時不太極,凡太極都有數,凡事物也都有數,有數就可以對應,有對應就可以求算事物。數(或者是象,數和像是統一的)是事物相互聯繫的表現。

至於事物的數和太極的數是不是正好吻合,這個問題就成為數術學到底是否科學的分水嶺。

當我們在想著預測某一種具體事物的時候,我們先設想了一個或幾個數,這幾個數是不是正好反映我們所要求算事物的具體情況呢?

當我們把這些數位代入太極模型,從而求出了一個空間運動的幾何點,由此點展開,變成天地盤、四課、三傳。於是,我們再把所知道的事物,哪怕上一兩條資訊,再代入到四深 去,我們就會發現,四深所反映出來的圖像與我們所知道的部分事物圖像完全不能對應或者大體上不能對應。或者有的對應,有的不對應,這就是說明按照我們所得出的數位求出的點,離實№事物所要求測算的點還差一段距離,這個距離有大有小,距離太大,則我們的預測就會完全不準確。距離很小,則我們就會基本上能夠看清該事物在這一空間區域內所受到的影響,和它將會向什為方向發展了。

因此,數術預測的準確與否,關鍵在於我們所求算出來的點與實№事物的點的距離(這 暫且完全除開經驗判斷和課式處理技巧方面的內容)。不過。我們求算出來的點與實№點只要處於同一個區間範圍之內,那堋事物和模型的對應就可以進行,而且基本上可以反映事物的運動態勢。正象模糊數學中的模糊集合,只要模糊資訊群的對應,就會從模糊群為生的協變效應中,求算出事物模糊群發生的概率。

因此,數術學算事物,僅僅只是算事物發生的概率而已,求算的概率越高,事物就越準確,反之,則準確率就很差了。我們可以作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預測就象射擊打靶,事物之點就是靶子,而我們求算的點就是子彈,子彈擊中了靶子,預測就可以說是成功的。子彈打偏了,預測就失敗了,至於打到幾環上,這是大體上幾分準確的問題了。

現在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起數和找對應,如何判斷兩個點的差距等等,這都是數術學本身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具有經驗和技巧的成份,這 里就不談了。

不過,我們按照大六壬規定的起數方法去操作,一般都是不會逃出大體的範圍的,具體的準確與否,還必須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數術學的哲學思想和事物機、運、命變遷的規律,以及各種資訊的處理技巧等等。

中國古代大六壬的預測方法,體現了一切數術預測的玄機,它是一種非常科學的預測手段,數年來,經過我們的反復實踐,它的成功率是極高的,有的甚至達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我們越精通它,判斷就越準確。這就不能不使我們想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是不是都逃不脫某種必然的規律。任何一件事情,好象早已經被規定好了一樣。

由此,推動了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命運之學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賦予了全新的思想內容,這些請詳見其他的教材。

資料來源:摘錄自互連網,謹供參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