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契子            资料来源:互连网

前言

汉人的文化非常强调传宗接代的重要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话虽如此,但是养育幼儿,谈何容易。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可能食欲不振,不断哭啼,发育不良等等一大堆随之而来的病症 。

在台湾,初生儿是备受瞩目的,因此初生儿的一动一静也深受长辈的重视;如果初生儿不断哭啼又体弱多病的话,长辈马上就会建议找一位「先生」看看。在这个脉络下,「先生」指涉两种人;一种人是医生,一种人是提供宗教服务的人,比如说道士、收惊婆等,而小孩的父母通常两种人都会去找。如果找的是第二种人,她(他)们通常会帮小孩做一些收惊、祈福的仪式。但是如果还不能解决的话,只好去找算命仙仔算一算小孩的「八字」是否与父母或亲友相冲。所谓「八字」就是每一个人出生之出生年月日时四个定点,与天干地支相对照后的记号。李亦园认为「八字」决定了人一生的历程,这就是「命」。「命」是生来就决定了的,所以「命定如此」是不能改变的。

 

给人作契子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印象就是好像我们是个「宿命」的民族,好像我们相信「八字」这个天生就决定好的命运,而任由命运摆布我们的一生!我们知道在汉人的信仰体系里,很早就存有「宿命」的思想,人以请求神明收契子的习俗来向他们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命定」的命运做挑战。

如果当算命先生确定小孩的「八字」与父母或亲友相冲的话,他就会建议其父母替小孩取个偏名或改个名字。如果再不行,他就会建议把小孩给人或神明作契子,要不然这小孩就会体弱多病(民间所谓的「根基弱」),需要常去看医生,而且严重的话可能就会「夭寿(夭折)」。

「作契子」的方法可以简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请一位适当的人选把小孩收养成契子,第二类是求神明收小孩作契子。一般而言,给人或给神明作契子都可以。有的地方的传统给人作契子比较多,有的地方的传统给神明作契子比较多;有的地方将一个小孩给好几个人作契子,有的地方将一个小孩给好几个神明作契子;有的地方将小孩给人作契子后,又给神明作契子;然而,如果这位契父母是人而非神明的话,这个人或这对契父母必须是被乡里认为是品德良好,并且教子有方的好命人才行。这样的人平常在乡里就是受人敬重的人物,很多公共事务都有他(她)们的参与;男的,会被邀请参与比如公庙的卜杯、水利的协调等工作;女的,则是在婚礼时担任牵新娘出门的角色或媒人婆。

当小孩的契父母择定后,就会带着小孩和一些礼物到契父母家拜见;通常契父母也会当场给小孩一个红包当见面礼。拜见完后,生父母要从契父母家带少许的米和水回家煮给小孩吃;就这样连续到契父母家拿三次水和米煮给小孩吃后,这个仪式便告完成,拜契的关系也从此建立。这就是所谓的「掼水米」。台湾人通常也将这种为了宗教的理由而建立的关系称为「掼水米」。

每年契父母生日时,生父母要带着小孩和礼物来祝寿;而小孩生日时,契父母也会送些礼物来,祝这小孩身体健康,快快长大。在契父母去世时,通常会在讣文上把「掼水米」的小孩列入,但是这并不意味说这个小孩有继承契父母遗产的权利和祭祀契父母的义务。因为「掼水米」毕竟只是为了改善「根基弱」的小孩的命运,而并没有血缘或养育的关系。

 

自然神与收契子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拥有崇拜自然神明的信仰。溯自上古时期,人类就相信万物是自然赐与的,而自然的种种变化,即是人类祸福的源头;由此,产生信仰,企求获得自然超越能力的佑护,进一步与自然融合或克服自然。自然神的种类繁多,从日月星辰等天神到山川土地等地祇都可能是崇拜的对象,或甚至是「根基弱」幼儿的契父母。然而拥有最多契儿、契女的神明就是石头公(母)和大树公(妈)等自然神了。

通常民间如果讲到「掼水米」时,其契父母多是指一般人而言,而部份是指神明,至少在北部是如此。而给神明作契子,多半是采用「掼贯」的仪式。

石头公(母)收契子

民间相传,拜石头公,可使子女身体健康,可保孩童头壳坚硬,许多人家将子女给石头公(母)做契子,拜他为义父(母)求其保护,用红绳串一个铜钱带在身上,可驱魔避邪,每年去祭拜一次,并换新红绳。长到十几岁,还需还愿祭拜,感谢石头公(母)保佑长大成人。 石头公(母)除保护小孩健康,头骨坚硬,也祈求山地人出草,尚可助赌徒赢钱,助盗贼作案成功。

大树公(妈)收契子

除了石头公之外,自然神大树公(妈)也是一位受欢迎的契父母。

大树公的崇拜,在台湾甚为普遍,人们相信,古老巨大的树木或奇形灵异的树木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或附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加以崇拜,希望这种超自然力予以庇佑。

这种对大树的崇拜,相传在太古时代有巢氏构木为巢时就有了;人们为了居家平安,自然要对所居的树木特别加以敬畏。此外,从古至今不断流传着大树公的传说。

人们崇拜大树的生命力与生殖力之外,在祭仪行为中,往往搀杂着交感巫术的活动。民间相信体弱多病的小孩给大树作契子女,可以身强体壮。因为榕树的气根又长成树,表示根基旺,希望借着「父子」或「母子」的关系,以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心理而使得孩子也根基旺,因而达到身体健康。同时大树寿命长,象征无限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所期望的,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因为大树公崇拜大多没有建庙,而且庙宇甚小,外观极似土地公庙,其余均无庙宇,通常只在大树下摆置香炉或就地插香即可膜拜;所以除非是有心人,要不然很难发现。

七娘妈与收契子

如果这位「先生」指点说这位「根基弱」的小孩应该要给神明作契子 ,父母就会带小孩到庙里祈求神明收养。在台湾有许多神明都适合作契父母,比如说妈祖、观音等女神因其母性,关圣帝君因其忠义...等等,都是热门的契父母;在此,遂以「七娘妈」为神明收契子之例来说明。

在农历七月七日,也就是七娘妈生日的这一天晚上,女子在月下摆上香案,供上鲜花、水果、白粉、胭脂,及准备针线等,焚香祷告,向天乞求赐给像织女那样的手,所以叫作「乞巧会」。她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如果能够顺利把线穿好,以后做衣服的手就特别巧;祭拜完后,把胭脂、白粉,一半洒向会天边(屋顶),一半留着自己用;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

民间同时也相信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没子女的,祂能授子女;有子女的,祂能照魔、并且医治子女的病。因此凡是有未满十六岁子女的家庭,为了让子女有良好的发育,都要给七娘妈「掼贯」。掼贯是七娘妈生祭典中重要的仪式。十六岁以下的儿童,祈求七娘妈保佑庇护,用红线串过古钱、银牌或锁牌作成贯,套在儿童的颈上,带个几天,以免被邪鬼夺去小命。掼七娘妈贯的人必须许愿,如「子女如果能顺利长大,等到子女满十六岁成年时,我一定以猪羊等为供品祭拜,或演戏娱神,或捐款给慈善事业」。以后每年在七月七日这天时也要带着祭品和这副贯祭拜七娘妈,并且把贯上的旧羿丝线取下来,换上一条新的红丝线,再把贯戴上几天,这个习俗叫做「换贯」。等到子女满十六岁成年时,就要在七月七日这天黄昏还愿,奉上粽类、面线等祭品,行三跪九拜之礼,叩谢神恩;有些地方的习俗则是在子女满十六岁,祭拜七娘妈时,同时准备一个「七娘妈亭」(色纸制,二尺多高亭座,为七娘妈的神居)和粽类、面线等祭品一起祭拜。拜完后,把七娘妈亭连着金纸一并焚烧。这个仪式称为「出婆姐间」。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能随便再出入住有七娘妈的女人家房间。如此,举行「退贯礼」,小孩终算成人,而独立于七娘妈的保护。

 

结论

养育子女是一件大事,所有的悉心照料无不希望他(她)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长大;然而,对于那些八字与父母或亲友对冲而「根基弱」的小孩而言,想要顺利的成长似乎是一件难事,也让他(她)们的父母亲倍感辛劳。虽然我们从许许多多的日常的俗语中看出台湾人的确有「命运天定」的观念,但是如果万一因为出生时辰而定的八字说这小孩一定养不大或是怎么样的话,却是无法让人接受而任由其摆布的。藉由「掼水米」或「掼贯」等仪式;运用「给人或神明作契子」的方法来改善「根基弱」小孩的命运,都可以显示民间信仰虽然有「命运天定」的宿命观念,但是也有向其挑战、不任由宿命摆布的非宿命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