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舞狮 中国并不出产狮子,狮子传入中国约在汉代。由于古俗谓狮子可驱邪避鬼,因而被祀为神兽,又能克恶魔,因此宫庙前、或栏杆、桥头等都安置有石狮。加以狮子的图纹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里,为一种驱魔避邪、镇宅招福的象征,因此为借助狮子万兽之王的威灵及驱邪招福的宗教仪式象征行为,在台湾民间各乡镇城市,每逢神诞祭典或赛会,都会有舞狮的表演。 分类: 舞狮的分类,在大陆是以长江分为南北两狮,即南方狮和北方狮,而在台湾,则以新竹分为南北两狮,即台湾南部狮和台湾北部狮。 目前在民间所流行,或庆典上所最常见的舞狮种类,约有四种: 闭口狮:(南狮,又称青头狮、馆狮) 即狮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随意启闭者,由于其造型与古农村饲鸡的竹笼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称为「鸡笼狮」,现今一般舞狮团体,也都以「鸡笼狮」或「闭口狮」来称之。 此种狮子制作成本较低,较多人使用,丰原国中舞狮团即是「闭口狮」。丰原国中舞狮队在张永超教练带领下,常常在各种舞狮大赛中脱颖而出。 开口狮(北狮,又称金狮) 狮子的嘴开很大,可以随意启闭,因其嘴巴系用定筛子所作成,故又称为筛子狮,台湾北部狮属之。 另又有属于客家之开口狮,因其狮头系用木头所做成,嘴巴的形状如四方形之木盆,故又有人称为「盒仔狮」,或称「客仔狮」。 广东狮(南狮,又称醒狮) 原稿「瑞狮」,后因「瑞」与「睡」之广东发音相同,方改为「醒狮」,因系源于广东,且以广东地区最流行,故一般人皆习惯称之「广东狮」。 醒狮在中国岭南民间社会里,扮演一个岁时节俗的重要角色。 尤其广东地方民间习俗以狮子为吉祥、避邪,所以在岁时节庆之日,一般民众为求一年开始的好吉兆、好彩头,通常摆设一个吉祥如意的「青阵」,让狮子来「采青」以示平安如意和吉祥。 「青阵」是以蔬菜、桔子和红纸包着的赏金摆设成的一个阵形,舞狮者必须以智慧和高超的舞艺,头尾通力合作才能「破阵」采「青」。 在舞狮时把喜、怒、哀、乐、惊、疑、贪、虑等表情配合步法舞得栩栩如生;再以臂力、腰力、马力表现狮子的刚猛威武的神态,这才是真正广东古老传统中的舞狮绝活 北京狮【属于北狮】 盛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以华侨地区及舞台、特技团之表演居多。 其眼睛、嘴巴、耳朵会开动。 北狮舞法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把狮子舞得维妙维肖。 北狮在造型上和真狮几为相似,全身以缨毛为被,以兽毛的颜色为主,不论外形、舞形、步法和音乐节拍上的配和,都与南狮不同。 它充满了中国北方浓厚的民情,以及柔美多采而艺术性极高的民间技术舞蹈。 表演方式: 视狮子种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舞法。 闭口狮: 舞法因不同地区,不同教练而有很大的差异。 因大部分是延请国术师父来教练,故偏向舞狮特技的表演,技艺精巧,表演的内容主要有: 参神、四门、跨七星、踩八卦、咬青、空中舞狮……等。 开口狮: 大体以「打狗节」为主,打狮节又称咬虱或套头,相传共有十八节,依功夫深浅由一至十八,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之用,现今流传者,却只剩四至五节而已,能舞弄全套者大都已作古,或皆秘而不传。 这十八节动作的名称是: 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 5.踏七星、 6.踩八卦、 7.狮过桥、7. 狮、 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 13.咬水果、14.咬青、16.狮接礼、 17.拜庙、 18.四门到底。 当狮团接受邀请或拜庙出演时,就会看场合或需要而重点式的选择演出。 醒狮: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舞者多是娴习国术的。 据说古时在广东省的农村里,每年除夕各农家祈愿「吉祥」与「幸福」造访,而有于家门置青的习俗。 把舞狮(瑞狮)前来食青视为「瑞气临门」的好兆头,深信可得幸福与丰作,狮子食青一事便称为「采青」。 采青又分「高音」与「地青」。 「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种方法。擎天柱是攀着柱子爬上采青。上碟是有两个圆台,下面十人,正中间四人,而狮子爬登其上采青。上膊是踩在肩上采青。 「地青」又有许多种:橘子青、盘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桥头青、蟹青…等,每一种都是狮子以功夫深邃的步法舞之,而舞者为光荣的取得红包,更须用尽各种方法展示自己的智力与功夫。 北方狮:舞者胸部以下穿上毛茸茸的狮衣,因此舞弄途中不能换人,表演时必定是两头一起舞,且有一执绣球的武士当引导先锋,无论在地上或桌上都以跳跃功夫作为向猛狮挑逗,使原本庄严的场面,融和为活泼的气氛。 表演的内容,除了舞台上的踩大球是其特征外,另有窜高、翻滚、左啃蹄、右啃蹄、洗脸、假睡、吃东西等动作,把狮子表演的活神活现。 表演特色: 舞狮,通常一组是两人,一人握狮头,一人披狮身,狮尾紧垂于后。 舞狮者,身着全身舞狮装,脚发半筒套靴,靴边上镶须绳。着黑色长裤,两边亦加上须绳。身穿长袖宽松唐装,双手两臂俱镶上须绳:黑底黄须,十分生动。舞者两人,一人高撑狮头,一人罩于狮身。 另有两人,一面击鼓,一面敲锣。由舞狮头者带引,狮子跳着狮舞,可立可卧,摇头摆尾,忽而抓耳、骚痒、抓须,忽而打瞌睡想睡觉,然后又翻滚、舔毛,比真狮还动人。 在舞狮场合里,时常出现一些带笑佛面具,猴子或兔子面具的小人物,大都由小孩来担任,身材矮小,动作灵活而滑稽,他们拿着芭蕉或树枝,用各种顽皮的动作,来戏弄狮子,激怒狮子,如此不但生动活泼,噱头百出,快乐有趣,倍增喜庆、欢乐与热闹的气氛。 舞狮队员: 多是民间社团组织,以式馆为基干。团员们平日练拳习武,有庆会便集体来舞狮。 因为舞狮的份子都曾受过严格的武艺训练,个个精通武术体魄强健,所以每到献演现场,必先进行武艺表演,团员身着武术装扮,或打拳、或弹腿,忽而仆地滚身,忽而临空翻跟斗,一方面卖弄武艺,一方面为舞狮做准备动作,舒展筋骨,滑碌身段。 广东狮团基本成员介绍 在民间常见醒狮团表演,为了壮大声势动辄数十人的场面,是很平常的事,而以下要介绍的是表演或比赛过程当中,实际参与表演的基本成员。 单狮:狮头手一人、狮尾手一人、鼓手一人、锣手一人、钹手二人。 单狮的表演主要是在表现舞狮者的精湛狮艺及狮头手与狮尾手之间的默契,单狮的表演或比赛往往会以特技来呈现,例如梅花桩或是平桩等,更能展现单狮的超人技术与勇气。 双狮:狮头手二人、狮尾手二人、鼓手一人、锣手一人、钹手二人。 双狮的表演主要是看两头狮子之间的默契与动作的一致性,而不是各自的表演,那就并非双狮表演的真意了。为了追求舞狮技艺的表现,现在双狮上桩的表演也都常常可见。一场圆满的双狮的表演,舞疑是一场艺术的经典之作。 多头狮:视乎下场表演狮头数的多少,增加狮头手与狮尾手的人数,但是后场的人数则不变。 多头狮的表演最重要的是靠鼓声来领导动作的一致性,舞狮者听着鼓声的变化而做动作的改变,八头、十头、十二头舞狮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当然有时候,狮头手或狮尾手可做技术性的替换,后场人数亦可增加。但是一般正式的比赛是不允许在表演当中做技术性的替换,并有后场人数的限制。 舞「狮」: 狮子大略可分为狮头、狮披(狮身)狮尾三部分: 狮头是采雄狮的模样,威武雄壮,代表顶天立地的气概,尚武精神的发扬。 狮头种类很多,从早期竹架糊纸、木材雕刻、皮革缝制、铅皮、铝皮打造至今日以铁板做模,压成塑料狮头,最考究的是用丝绒亮片、水钻刺绣以及用紫铜片焊接成的狮头,表面光亮耀目,加上手工精巧,艺术非常。 狮头表面,凹凸分明,鼻孔高大,眼似铜铃,长须、卷发,利用图案及卡通的方法,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风格。 表演时地: 无论迎神赛会、国家庆典,只要其中有热闹欢腾的民俗游艺表演,舞狮必为重头戏,而此种民俗体育活动,不但具有特殊民族风味,更是传统农业社会以来宗教信仰转化为娱乐活动的具体表征。 而狮团每到一个庙前,都不放过任何表现的机会。四周锣鼓、鞭炮的助威下,旌旗一挥先拜庙,接着人潮退后由其大显身手。 与生活习俗的关联: 在从前的农业社会,乡民平日忙于农事,休闲之余总想好好的娱乐一番,而舞狮就是在此需求下所蕴育而生的。 农民于农暇之时,在家前的广场土互相习武,练习舞狮舞法,而至年节时,锥鼓喧天,乡民趁机彼此沟通友谊,并至附近的同宗乡镇上耍狮,具有联络同宗感情的社会性功能。 舞狮三要求: 神情的表达: 对狮子的生态习性,惊疑喜怒等一切动作的模仿,都必须唯妙唯肖。 立威: 无论文、武狮,迈步不能太夸张,柔驯与勇猛,都必须表现得栩栩如生。 要柔和宗教礼仪: 中国固有文化特质,并将之表露无遗。 由以上所述,只是舞狮概况,早期舞狮除有掩护习武及娱乐作用外,另有驱逐疫鬼的意义。 但今日,除了可招来吉祥外,则全以娱乐为其主要功用,专事于节令庆典,表示欢欣鼓舞,已不再有驱鬼逐疫的意义存在了。 资料来源:摘录自互连网,谨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