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建筑风水文化班(建筑风水师培训班) 课程披露 南京大学将开设“建筑风水师”班。 建筑风水文化班将于二○○五年十月一日开班,共十天,分为普及级和专业级。拟定的课程主要有易学(风水的哲学基础)、建筑风水学、古天文学(风水的天文学基础)、建筑风水与环境、建筑风水与建筑规划等。 普及级的培训时间为一周,考试费为五千八百元、认证费五百八十元;专业级是实行导师制,学员考核合格后有建筑风水文化测评报告。这一阶段的培训时间还未确定,但费用高达 一万九千六百八十元,考试费一万八千八百元,认证费八百八十元。 风水班的开办,据说是中国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委托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首开“建筑风水文化”的认证培训课程与考核,合格者日后将由中心颁发“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培训证书,以专业人士的身份为建筑、家居业提供服务。 近日,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秘书长徐韶杉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他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已经成了临时招生办公室。 “对,我们是‘建筑风水文化’培训招生办公室。我们这边报名快满了,要么就直接来现场报名或者先付款报名,再晚了我就不能保证你能报上名啊。要了解详情,登陆我们的网站就可以了。我这边还有很多电话要接,就不多说了!”徐韶杉在手机和两部座机之间忙个不停,他说:“没想到现在的报名会如此火爆,光到今天上午我就们已经接到五百多个咨询电话,有一些外地的学员怕报不上名,就直接先把学费打了过来。我们刚决定临时增了一个报名点,多招一些学员。” “我们请的老师都是业内最权威的教授,授课质量是一流的。”从徐韶杉提供的《招生简章》上看到,应邀前来讲课的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士李道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规划学教授于希贤,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李书有等。 “我们整个授课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据徐韶杉介绍说,前八天是每天大约九小时高强度的集中理论学习,“也就是我们聘请的名教授讲课”;后两天是实践,“目前大概定下来的实践地点是南京的中山陵和皖南的宏村”,另外还将去南京的玄武湖祭奠风水界的鼻祖郭璞。“经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的‘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证书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招生办公室里可看到即将在培训班上使用的两本教材,一本是杨文衡先生的《易学与生态环境》,另一本是卢央先生的《易学和天文学》。李书有说:“天文学与易经部分我们已定下来将请卢央教授来给学员授课,我们自信请到的都是本专业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来此咨询的人大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要招的学员必须有周易等方面的基础吗?”对此,徐韶杉通常回答说:“你有一定的基础最好,没有也是可以的,我们不会拒绝任何对这项培训感兴趣的人。” 徐韶杉说:“目前来培训的人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做建筑规划的、搞风水的和一些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人。” 培训无门坎,街头算命人也能报名,有人问:“搞风水的是不是也包括一些街头算命占卦的人?”徐韶杉解释说:“这些人中确有一部分是街头算命占卦的,如果他们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我们是不会拒绝的。就算他来培训只是想通过培训取得‘认证’,因为我们是培训机构,也没办法拒绝。”不过,培训班授课教授之一李书有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因为这项培训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他个人认为,学习的人学历最好应在本科或以上层次。 李书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前所长、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研修学院院长,从事周易哲学及其应用研究数十年。他的名字被列在了“建筑风水师培训班”授课教授的名单上,他同时还以南大易学研究所的代表参与此次办班。 他说如何从风水学的角度来买到适合人居住的房子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授课内容。李书有举例说:“传统风水学认为,门相冲(卧房门正对大门)是禁忌。”他解释道,风水认为,门相冲不聚气,空气从大门进来是直冲,生硬的风速超过了人的血流速度,对身体不利。房门相冲在使用上、观感上和心理上也不太适宜,所以能避则避,不能避就化解。 “化解的方法是可以摆设屏风来作遮掩,也可在大门入口处加建墙壁形成一个玄关,玄关不要太狭窄,否则旺气难以发挥。”他说,虽然门相冲不聚气对身体也不利,“就此引发的无吉说凶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风水”迷信之争? 南大将开设“建筑风水师”培训班的消息一传开便引来了各方议论,其中最多的观点认为,所谓培训的风水大师只不过是打个旗号捞取钱财,行的是封建迷信之实 。 “建筑风水不能算是迷信活动,它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堪舆学,说它是封建迷信只能说明大多数人对风水还不了解。”李书有非常反感风水迷信说 。 李书有说,风水是周易术数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除专业研究者以外,高深的《周易》哲学依据及其特殊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手段,并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把握的。这也就让社会上一些江湖术士打起“风水大师的”旗号趁机捞取钱财,更有甚者借风水之名搞迷信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搞‘建筑风水文化’培训,就是把中国风水文化中的科学合理的内容,转化成实用的知识。如果通过行业管理,就可以把建筑风水师由隐性行业,逐步变成可经管理认证的职业。”李书有很有信心地对记者说道。 “出身”之争: “南大将办风水培训班”,这则消息经过南京当地媒体报导,引起了南京大学校方的关注,在议论声四起后,“这个风水培训班与我们南大无关,这只是他(指李书有)的个人行为。”南京大学校长办公有关作人员对此明确表了态。 南京大学哲学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是因为有人打电话到这里问风水培训班的事情后才知道的。李书有教授原来是南大易学研究所的所长,但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与南大、与我们们哲学系都无关。” 据其介绍,挂靠在系里的科研机构,要与外面单位合作作项目必须向上面汇报,得到认可后才可以操作。“但在此之前他们没向和我们汇报过。” “我是以个人身份去进行学术指导的,其它定下来去授课的教授是只代表其个人的。我是南大的教授、博导,这只是个称谓,并不能说我能代表南大。”面对南大方面宣称此次办班与南大无的说法关,李书有也表了态。 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南京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王涛告诉记者:我们是有正式合同的,而且我们邀请的专家学者也都确定来授课。不论跟谁合作,既然收了钱,我们一定会对学员负责。” 而李书有告诉记者,此前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达的成所谓合同,其实只是一份意向,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我们易学研究所只是个科研机构,并没有办学的资质。” 八天学习能学到实质内容吗? 王青,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现在从事商业经营管理工作,当听说南京大学开办“建筑风水师”的培训时,也抱着浓厚的兴趣咨询过。但当听完招生办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她明确表示不会去接受这样的培训。 “我不认为八天高强度填鸭式的学习能学到什么实质的东西,周易研究是门很严肃的学问。但那边的工作人员对我说,任何人都可以去学,没有任何基础要求。我觉得学习周易包括建筑风水等最起得码得大学毕业,有一定的国学基础,再加上名师的指点,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深入学习。像这样浮光掠影的学习,我不知道能学到些什么。” 南京长发地产董事长吴建也认为“目前这行虽然是很有市场的,但因为没有一个规范完善的监督认证体系,怎样评估、判断培训出来的人就一定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呢?如果我们要找‘风水师’,肯定会很注重他以前的行业背景,不会因为有证书就聘用,任何人都要去接受市场的考验。” 专家认为“风水”中的科学成分不宜夸大: 到底应当如何看待风水?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有过论断:“建筑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造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建筑风水。我觉得建筑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建筑风水如果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 业内权威,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也公开认为,不宜夸大风水中的科学成分。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与人们内心趋利避害的“求吉”心理有关,而今更演变为一种流行的做法。“而实质上,古代的风水术早已失传,现今所谓的风水与古代风水术在内容上已有很大差别。” 他说,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但倘若是从商业角度来运用,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加以宣扬是不够负责的。有些著作里,乱找因果关系,使风水越说越玄,“眼下一些书中所引用的古籍,有的是连标点都断错了,其学术性、科学性也可想而知。” 南大“风水班”引发激辩,古建筑学精华? 是迷信还是古代建筑学精华,学术争论之外,发证办班的商业化倾向遭更广泛质疑。 设于南京某酒店十五楼的“风水班”招生办公室。九月八日办班者将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抠掉。 一直被视为迷信的“风水”,将在国内首开培训班,此消息一出,立即成为传媒焦点。南京大学立即否认此事与校方有关,称有教授参与办班“纯系个人行为”。 南大“风水班”事件之前,国内学界已就风水展开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风水学说并非迷信,其对中国古建筑有重大影响,而反对者称,风水说并非科学,从商业化角度加以宣扬尤为有害。 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大门东进百米处的山坡上,一块上刻“郭璞僊墩”四字的大石孤立亭内。大石所在地是东晋人郭璞的衣冠冢。因他的《葬书》对风水下了最早的定义,被历代风水师尊为“祖师”。一个月后,“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所有学员将专程来此参观。 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欲办“风水班”的消息在全国传开,一时成为争议焦点。这一切,都缘于“风水”二字。 风水理论在中国历经几千年历史,一九四九年后在内地不禁而止,《辞海》中“风水”词条直接解释为“一种迷信”。在“风水班”事件前不久,国内学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风水到底是国粹还是迷信的争论。 争论的两端都是学界人物。持迷信说者包括科普作家陶世龙、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等,持国粹说一端则有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建工学院教授韩增禄等。 八月末,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签了委托合同,委托该所代表中心开展“建筑风水文化”认证培训、考核。这是内地首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 九月五日,南京《金陵晚报》率先披露此事,其标题为《“建筑风水”正式登上南大讲坛》。另一篇对李书有的专访题为《南大博导为“风水师”鸣不平》。 这时,徐韶杉已经受中心委派来到南京。易学研究所已经开始招生。但九月八日上午,南大校方突然对来电咨询的所有学员表态:“南大没有办‘风水班’。”“媒体上登的南京大学办‘风水班’消息,全是假消息。南京大学自始至终没有参与此事。”指出易学研究所不是独立法人单位,没有权利代表南京大学,而南京大学没有在合同上盖章。南大哲学系办公室称,“风水班”的事与哲学系无关,李书有参与办班,“纯系个人行为”。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中心领导已知道南大的态度,但由于招生工作已在进行,决定继续在南京开班,所有课程和授课老师都不变。目前正另觅合适的开班地点。 “风水现在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全国的媒体现在都在关注我们这个班,南京大学校方也许感受到了压力。”这位工作人员分析说。 就在《金陵晚报》刊发“风水班”的消息次日,江苏媒体《扬子晚报》发表评论,质疑“风水班”。 这篇名为《“风水文化师”且慢进大学》说:“……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风水一直作为唯心主义、作为迷信受到批判和否定……(风水进大学)真不知道这是在张扬科学还是为迷信张目……”九月七日,《工人日报》发表新闻观察,题为《让人看不懂的“风水”培训》。文章写道:“……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大学殿堂,尤其应该规避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所以说,‘风水’培训,还是不搞的好。”同一天南方日报刊出题为《穿上“名校马甲”风水它还是风水》的评论。国内知名门户网站搜狐开始进行“风水是否迷信的变种”的网上调查。 八日晚上,徐韶杉黯然将其招生办公室门上的“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字样抠掉。 “警惕学院派风水大师” 风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 ○五年一月十二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顾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原馆长陶世龙,在做客中国城市网时,对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将风水视为科学的行为予以公开批评,提出“警惕学院派的风水大师”。 陶世龙在论坛中称,风水这种“迷信”正在假借科学之名沉渣泛起。“将先人遗骸葬在他所选择的风水宝地里,便可以升官发财,多子多孙。这才是风水追求的目标。”与陶世龙持相近观点的还有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 此前,他曾发表文章认为,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 陈志华说,现在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事情,两家人为了争建筑的风水打了起来,一打就是好几代,这就是愚昧,是民族的悲哀。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 对这些观点,研究中国古代风水二十多年的于希贤说,在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决心研究风水起,就有许多人劝阻:“风水是迷信,你怎么搞那个东西?”在于希贤的记忆中,风水背上这一“駡名”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方建筑理念传向中国,不少学界人士提出禁止看风水,北洋政府采纳了建议。 解放以后,官方虽然从未明令禁止,但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风水不禁而止。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辞海》,对风水的解释就称:“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一些学界人士重拾风水研究。但这些研究,一直伴随着各种争论。 于希贤说,据他考证,六千五百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就能找到风水的影子。在他看来,风水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兵法、武术、茶道、棋艺一样,是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是其重要基础著作。 “风水和中医具有很大可比性”,于希贤认为,它们都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实践中产生,流传方式相同,都是祖传或师徒方式传承。同时,特殊的传承方式也使它们流派众多,也有过不规范的阶段。 于希贤说,风水在发展至汉以后,被加入了生辰八字、命理等一些无稽之谈的东西,还发展了阴宅风水,迷信成分进一步加大。这和中医也是一样的,中医也曾出现诸如“用一对原配蟋蟀做药引子”、“人血馒头做药引子”等迷信色彩。 但中医和风水的最终命运却有差别,中医在解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各种中医学院得以兴起,最终快速剔除糟粕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风水只能在民间暗暗流传,至今仍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混同,因此时时被人称为迷信。 于希贤认为,风水被视为迷信的另一原因是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现在民间到处是一知半解的假风水先生,除了小部分是家传外,大多数地下风水师靠招摇撞骗为生。一提风水,人家就想到这些人。这种情况下,要让人们不把风水当成迷信,那倒真是难了。” 古建筑绕不开风水,“我想问问那些说风水是迷信的人,在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前,中国的哪一座城市,哪一个村庄,哪一个城镇不是靠风水选址?”于希贤说,风水的本质是中国古代建筑选址、规划的一种经验性文化,其精华也在于此。 风水古称堪舆、地理、青乌等,他认为,就像炼丹术是我国化学的起源、占卜术是我国天文学的起源一样,风水学成了我国地理学的前身。 据他介绍,风水选址要“藏风聚气”,故讲究山清水秀、山环水抱,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流派之一峦头派讲究“辨方位,测山岗,察阴阳,观流水”,“这即使用现在建筑选址的科学来检测,也是完全符合的”“作为一个建筑学者,发现中国古建筑绕不开风水。”北京建工学院城市建设研究所教授韩增禄说,这正是他涉足风水研究的动因。 他将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总结为四个字“建筑易学”,而“建筑易学”的核心内容又是建筑风水。 同样研究《周易》与风水的南京大学李书有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现存有名的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奇村等,都是依风水原理选址、营造的,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区,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风水的样板。”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学者,韩增禄毫不掩饰自己对古中国那个风水世界的向往。 “风水讲究城市整体布局,整体协调,强调建筑之间的合理间距,强调人住在其中要舒适自在。这都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在六十八岁的韩增禄看来,自上个世纪西方建筑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者们一下子从过去对古建筑的自傲跌入自卑,基本上丢掉了我们自己的风水建筑,全盘接受了另一个思想体系的西方建筑。 韩增禄说,“现在,我们城市中的楼房比高比大,出现了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看了一个城市等于看了全国的。 外国人现在来到中国,能看到什么中国的建筑?“于希贤也认为,风水研究在中国现代建筑中非常匮乏,他由此提出,现代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建筑师学一些风水知识,对城市建设极有好处。 对这种观点,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并不同意,搞乡土建筑,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如天坛为什么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故宫的水为什么从西北进,从东南出,这些在建筑风水里都能找到说法。 但是,“我们研究建筑风水,是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的。” 国外的“中国风水热” “实际上,风水班进校园早就不稀奇了。”于希贤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在北大开了风水课,是向全校开放的选修课,每次都有一百多名学生来听。北京建工学院韩增禄老师、东南大学物理系的李仕澄老师等人也分别在校内开设了与建筑风水有关的选修课程。 于希贤说,由于风水仍被视为迷信,还未能实现在国内培养建筑风水的研究生。港、台风水学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于希贤就曾赴香港大学和台湾淡水大学讲过风水课。 而韩国和日本的风水学研究更为兴盛。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学博士学位,被韩国人尹宏基从美国取得。 日本东京都大学教授渡边欣雄近期则告诉于希贤,日本一百一十所大学开设着风水课。于希贤还告诉记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欧洲国家已掀起中国风水热。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门户网站一篇文章显示了这样一则趣闻:“最初,美国人对中国的风水学半信半疑,自从美国地产大亨唐纳川普在纽约兴建川普大厦请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后,美国各地的办公大楼和住宅,也都会请人来看风水了。川普早些时候要建一座以亚洲人为销售对象的楼时,首次请人看风水,结果卖得很好。”另有媒体报导称,一些美国大学开设了风水课。 于希贤对十多年前的一件事记忆犹新,他应邀去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馆召集了驻京的三十八个国家的大使来听讲,“英国大使点题要听的,就是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兼任莫斯科大学教授期间,于希贤还在俄罗斯培养出了一个风水学的研究生。 商业化的疑问 媒体此前报导,培训班的合格者将获“建筑风水文化执行官(师)”证书,记者求证时徐韶杉对此否认,称合格者只是由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颁发一份“培训合格证书”。 徐韶杉介绍,截至九日上午,南京和北京两个报名点接到的咨询电话已有数千。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名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房地产从业人员,第二类是普通的爱好者,第三类是民间的风水先生。 准备参加“风水班”的曹先生是南京市高淳县的一位风水先生,他常被附近农民请去看风水。“农村风水市场很大,村民盖房子或者家中连出凶事,总要请风水先生的。”于希贤说,尽管我国劳动职业划分里,是没有风水师的,但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各个地方都开始有了地下风水师。“现在如果加以统计,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有业内人士向《金陵晚报》记者透露,在南京仅“有点名气、被房地产商奉为上宾的风水师”至少有上百人。南京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水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南京的楼盘,开建前百分之七八十要请风水师看。 徐韶杉否认开办首个“风水班”是出于商业目的。他解释,每个学员的收费是五千八百元,不包食宿,但开班的成本也很高,仅一天的场地费就要五六千元,加上人员工资和十余位知名大学老师的讲课费用,“只能保本”,“这个班重在推广建筑风水文化,而非赚钱。”徐韶杉说,首个“风水班”的开班目的之一,正是聘请多位教授讲授真正的风水学,也能使当前社会上“吃香”的假风水师失去生存空间,伪风水无处容身。 对于学员是否有商业目的,他认为,这只是建筑风水的一个知识普及班,不能排除有些学员来学习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但这和办班本身没有关系。“就像有人学了武术去打架一样,并不能说开武术班是错的,或者武术不好。”徐韶杉此说并非没有缘由。复旦大学文博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蔡达峰教授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在现代社会中,风水术的运用主要已成为一种商业行为。 “对于风水术,究竟需要如何引导,值得好好思考。风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从民俗学及建筑学的角度均有研究的价值;但倘若是从商业角度来利用,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加以宣扬是不够负责任的。” “百度”一下“风水班”共找到相关网页约二千五百多篇。据媒体报导,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首开建筑风水班进行国内首次“建筑风水文化师”认证,引发社会关注。 建设部否认风水培训认证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对日前网上盛传的“培训认证建筑风水师”的说法予以了否认。而对于“建筑风水”,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认为并不全是迷信。 建设部该负责人称,作为一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建设部一直都是遵循着科学发展观,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来开展各项本职工作的。 目前建设部对学术界内对建筑风水学的探讨研究表示尊重。同时,建设部从来没有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开展有关“建筑风水师”认证培训并有颁发证书的行为。目前,所有国家承认的建筑行业的各项资格确认和证书颁发,均是由国家人事部与建设部合署、并由人事部办公厅发布的。从国家劳动保障部新编的职业档汇编中也没有查出“风水师”这一职业称谓。 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学术部了解到,建筑风水文化学习班目前正在报名之中,开课时间为十月一日至十日。学费每人五千八百元,据介绍,目前已经有五十多人报名,大多为建筑行业人士。开设的课程分为建筑学、易经、哲学等。中心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下属机构,中心的办班、讲座都在建设部备案。外界传说中的“建筑风水师”培训认证是误解。该人士称:“我们办的是建筑风水文化学习班,学习完毕后只发学习证明,而不是资格认证。如果真要搞资格认证不经过建设部和劳动部肯定是不行的。”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认为,风水说并不全是迷信,现在需要的是研究而不是盖棺论定。孙凤岐说,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环境观、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理论。孙凤岐举了中国特有四合院的例子,为什么说人长住四合院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而久居高楼却有各种疾病呢?这就是因为四合院的建造有它的科学依据,利于长寿。孙凤岐同时表示,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时,还是不宜大规模地搞这类培训,否则老是提一些“天人合一”之类的空泛概念还是不免有迷信的嫌疑。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认为,对风水或“建筑风水”怎样认识,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伪科学、迷信糟粕,作为学术问题完全可以讨论。学术研究也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包括对风水的研究,但一旦与政府权力、国家法律,与纳税人利益发生关系,就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谁也不能例外。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则认为,所谓风水中的科学性,无非就是地质、地理、结构、采光、通风、构图、布局等现代技术与审美学科的知识。比如“坐北朝南”,连蚂蚁、老鼠都知道坐北朝南,还用得着请教“风水师”吗?四合院里水不能直着流出去,要拐两个弯,风水书上认为水就是财,但用现代建筑理论来解释,水拐两个弯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还会造成排水不畅。 南大易学研究所所长李书有教授说,长期以来,风水行业成了地下行当,真正了解风水的人不多,但一知半解的风水师不少。与其让没有专业知识的江湖术士行骗发财,不如对风水行业规范管理。李教授认为,经过培训认证的“建筑风水文化师”,应该可以持证从业。 其实,早在一九九六年,东南大学就在南京高校率先开设了“建筑风水”课。物理系李仕澄教授的《周易文化基础》公共选修课,计二个学分。选修课最多时四人开班,少的一般也有一百二十人听课。 李教授说,其中四讲专门谈风水楼盘。不过,这些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易学和建筑风水的相关知识,没有涉及到应用和操作。 “建筑风水不该是个神秘的东西。”李仕澄教授说,建筑风水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从一九九八年开始,李教授接待过七八批海外组团来学习建筑风水的人,这些学员来自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的风水师文化不高、不懂传统文化,风水师缺乏职业认证和规范管理。对南大开设“建筑风水文化”培训,李教授表示,禁止不如疏导,建筑风水师可以成为一个规范管理的行当。 “风水班”南京流产移师北京 原本信誓旦旦要在十月一日开班的南京“建筑风水文化”班,突然临阵改变主意,宣布不在南京举办,而是延期到十月二十日左右在北京举办一场易经文化研讨会。 “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形式变了,但是,学费不变,内容不变,证书也不变。”在南京负责招生事宜的负责人徐韶杉解释风水文化班 南征北战的缘由,“易经就讲究变、变、变,我们也要通过这种变通来应付媒体的追击。” 徐韶杉还放言:“南京大学不和我们搞风水文化班了,我们自己不仅要把风水文化班继续搞下去,而且还准备和美国方面连手,明年九月九日在人民大会堂搞一场千人参加的建筑风水大会。” 从八月初风水文化班招生开始,始于南京的这条新闻一直有新的消息,而眼下人们的目光,也从对风水文化的是非,转移到这个文化班的命运上了。 不过,需要提醒众多参加风水文化班的老广们注意的是,这个原本计划于十月一日正式在南京开课的培训班,已经悄然“流产”。“我们正在逐个通知已经报名的学员,告诉他们这个消息。”位于北京的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学术部李小姐告诉记者,目前仅有几名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的学员未联系上。 当记者随后以咨询者身份向仍在南京的徐韶杉求证时,徐韶杉并未直接回答记者问题,而是开始向记者指点迷津:“这是变通,就是易经所宣扬的变通之法,你懂吗?你看这段时间媒体多么关注这个事情,我们不变通,行吗?” “南京方面不和我们搞,我们就自己搞。现在我们已经和国际易经联合会合作,准备在十月二十日左右在北京举行建筑风水文化研讨交流会。”徐韶杉说,这个研讨会其实就是风水文化班在北京的变身。 “虽然时间变了,名称变了,开会地点也变了,但是,你知道吗?主题和内容没有改变,这个研讨会我们准备搞五天,会费还是五千八百元,其实和风水培训班没有什么两样。至于资格证书,你放心,一切都是可以变通的嘛。我不是一直给你讲变通吗?” “只要一变通就没事,我们还是要悄悄进行,不要让媒体关注太高。媒体追我们太紧了,我们有压力。”徐韶杉认为,此次南京培训班“流产”,穷追猛打的媒体是“罪魁祸首”。 “就是因为媒体报导太多,所以广东有位本来要参加风水班的市长,吓得不敢来了。”徐韶杉说,“不过,有个城市的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已经表示,不仅要来参加,而且还要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他就是因此丢官,也可以下海搞家文化咨询公司。” 虽然此前媒体报导咨询风水文化班的人已经超过四千名,不过徐韶杉昨天却说,截至目前参加报名的只有一百一十多人,“有十多名学员因为各种原因退学了。” 昨天,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部李小姐说,由于十运会十月份在南京举行,以及“各方原因”,因此才决定不在南京举行建筑风水文化班。 风水文化班夭折有先例,广东知名民俗专家叶春生力挺建筑风水和迷信不是一回事,风水就是一种环境科学。“南京的风水文化班并非首开先河,其实早在七年前,就曾经有高校也准备开,结果那位老师受到了处分。” “我觉得社会应该宽容一些,应该让它(风水文化)在宽容的环境中,让老百姓来鉴别它是迷信还是科学。”叶春生说。 风水是一种环境文化,中山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叶春生表示:“风水是调节天、地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如果人住得很舒服,心情很好,事业自然发达。”叶春生的观点是,这就是一门科学。“至于谈到房地产开发,其实全国都一样,要求房子的朝向很好。如果买房买间朝北的房子,一到冬天,北风就往家里灌。广东老百姓的说法就是穿堂风。大家买房子,都喜欢买东南向的,因为这样对人体有益。” 建筑文化风水培训班四易其地 原定于十月一日开学的南京“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又推迟开学。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会议研究决定:培训班改于十月二十八日报到,二十九至十一月二日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举行。此次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一路走来可谓一波三折,实为不易。近日,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数次被黑,警方日前也着手调查网站被恶意攻击事件。 从最初的南京大学哲学系三楼教室到如今的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建筑风水培训班的开班地点在短短一个月内总共换了四次,对于这点徐韶杉老师显得颇为无可奈何。徐老师称,原本这个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是由南京大学易学所主办,而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则是作为学术支持方。南大方面曾表示对开班一事给予积极配合,并且将南京大学哲学系三楼的教室拟定设为上课地点。没想到初次尝试却闹得沸沸扬扬,迫于外界舆论压力南京大学单方面退出,称参与建筑风水培训班的事情是李书有教授的个人行为。而将南大做为开课地点的事情也随即泡汤。于是,便将上课地点改在报名处边上的华美达酒店五楼会议厅。后因为与该厅十月黄金周婚宴日期起了冲突,酒店方没有能协调好,只好又临时将地点就近改在名人假日酒店。随着南京大学的退出,此次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变成由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办。“既然主办方改变了,那就没有必要将地点设在南京了。将上课的地点移至北京,也考虑到工作的便利。”徐老师如是说。 开办建筑风水文化培训班的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形式变了,内容基本不变。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不再给学员颁发所谓的“证书”。徐老师解释道,原先有南大的正式培训,所以才会决定给学员颁发一个学习凭证,但只是证明参加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而并不是象某些媒体所报导的“职业证书”。“职业证书是由国家劳动部和人事部才有权利发的,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并且表示,在通知已经报名的学员此消息时,确实有十多个学员因为不再发证书的原因而退学,但同时也陆续有十多人报名参加学习。绝大多数的学员表示并不在乎拿不拿的到证书,只是想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一些建筑知识。 资料来源:摘录自《新闻晨报》《新京报》《广州日报》《金陵晚报》《华夏时报》 资料来源:摘录自互连网,谨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