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代天文历法名词解释 星宿: 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壁宿: 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牵牛织女: “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 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 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时节纪月法。 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 、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五更: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