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論沂山文明及沂山.穆陵關.齊長城的綜合保護開發 劉世松 一、追尋中華文明的原點 中華文明的原點在哪里?王國維、章太炎、王獻唐、郭沫若、呂思勉、楊向奎、蒙文通等前輩國學大師,均論斷中華文明起源於東方。中國當代的歷史學、考古學研究,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正越來越清晰地將中華文明的原點,聚焦在東方。近幾十年來,特別是 一九九七年以來,溫玉春、景以恩、孫瑋等一大批專家學者,紛紛考論中華文明起源於山東,山東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二○○三年第一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為《山東——中國的縮影》專刊。山東位居中國的東部中心,山東的地質最古老,山東的脊背最堅實,山東的歷史最悠久,山東的文明最輝煌。山東是中國的全息縮影,山東是中國的最高級全息元。山東地圖就像一隻神龜,龜以神靈、長壽、負重著稱,這正是山東文明的特色。 中華文明起源於山東,山東遠古文明的中心是泰沂山,這個結論應該是不會錯的。但泰山周圍的遠古文明,遠不如沂蒙山區更古老、更發達。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雖然是以泰安大汶口命名,但其文明發達中心卻是沂蒙山東南部的沂沭河中上游。 沂蒙山北到北京、南到上海、西到洛陽是等距的,到天津、南京、開封也是等距的。沂蒙山,不僅是中國東部南北距離的中心點,更是京津、滬寧、洛陽與開封三大古今社會文明區域的交會點。沂蒙山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文明中心。 東方對應春天,春天主生長。中國位於世界的東方,沂蒙山又是中國的東方中心點,因此成為東方最典型的代表。中華民族號稱龍的傳人,中華文化為龍鳳文化,而沂蒙山正是龍鳳圖騰的原生地。沂蒙山是中華文明的原點,也是世界文明的生長地。按後天八卦,東方為震位。易曰:“帝出乎震”。東方為天主神所占地,其文化為本原文化,以整體性、根本性、原生性為主要特徵。
從歷史人文的角度看,沂源猿人距今四、五十萬年,沂水諸葛猿人遺址距今二、三十萬年。距今一至三萬年的細石器文化,遍佈沂、沭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一脈相承,繁榮發達。迄今為止,沂蒙山是全國唯一具有連續原始文化譜系的地區。 沂蒙山莒縣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原始陶文,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圖像文字,漢字的前身。其中被稱作“日月山”的特殊陶文,深蘊“易”理,不僅被李政道、周光召主持的“廿一世紀中國的環境與發展研討會”作為會徽,作為王羲之國際書法研討會會徽,而且在新世紀的第一年,被作為中華遠古文明的圖騰,凝鑄到中華世紀壇的“中華和鐘”上! 日月為易。已有多位專家論證,莒縣等地大汶口陶文頻見的“日月”、“日月山”陶文,就是最古老的“易”。沂蒙山是古易、原始八卦的誕生地,正成為越來越多的易學研究者的共識。古老神奇的易經,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與靈魂,也是世界精神文明最古老的源頭。當代馳名世界的宇宙全息統一科學大師王存臻,在沂蒙山創立起統一和發展先天八卦、後天八卦與易學體系的“一統卦”、“一統易”,正是易學中心向沂蒙山回歸的突出標誌。承認沂蒙山是古易的發源地,就承認了沂蒙山是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 從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地球自西向東運行,太陽自東向西依次照亮地球。受這一自然規律的決定,地球文明的曙光,呈現自東向西迴圈演進的規律。中國位於世界的東方,山東位於中國的東方,沂蒙山又位於山東的東方,緊鄰大海,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因此,文明的曙光最早從沂蒙山升騰。 從地理環境上看,來自赤道附近的北太平洋暖流,受菲律賓群島、臺灣島等影響,沿中國東南海岸北上,受膠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北九洲島等的三面環阻,使得黃海成為暖流最集中的海域。在春夏東南風的吹送下,太平洋福集在黃海的暖濕氣流,浩浩蕩蕩流向沂蒙。沂蒙山東南沿海都是低山且不連貫,既不阻擋暖濕氣流的前進,又使暖濕氣流不致太急促。暖濕氣流進入沂沭平原後,繼續前進時,受到海拔上千米的沂蒙山連綿山系的阻擋,在沂沭平原及西側山區彙聚。因此,以沂沭平原為中心的沂蒙山區,自然而然的成為中國東部生氣最旺的“生地”,最早孕育出輝煌燦爛的東方文明! 二、沂山——中華文明祖山 八百里沂蒙,哪里才是中華文明源頭的源頭?我們的結論是:沂山! “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沂山雄峙魯中,地當臨沂、濰坊、淄博三市交界,為山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沂山主峰玉皇頂,海拔 一○二三米,撥地擎天,高聳雲表。沂山域闊、峰峭、石奇、穀翠,鐘靈毓秀,燦古灼今。 從地質歷史上看,沂山的主體部分形成於二十七億年以前的太古代,是中國最早形成的大山。目前整個華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岩石年齡在 二十九億年以上,恰恰就是沂山山系沂水境內的東南延伸部分。沂山自太古代崛起于海洋之上,歷經幾十億年的海陸交替、風雨剝蝕,始終呈孤島狀挺立在東方,而沒有接受任何時代地層的覆蓋,成為中國地質史上極為罕見的奇觀。冀東部分地層的地質歷史雖有38億年,但多次被海侵覆蓋,更不在中華文明的中心區域。泰山、蒙山等山東西部、南部大山,儘管其組成岩石的地質年齡有的可達25億年,但其今天的基本輪廓,卻是形成於新生代中期,距今只有三千萬年。 從地理上看,沂山恰好處於山東東西南北的十字交會點上。將山東地圖東西、南北對折,兩條直線的交匯點,恰恰就是沂山。“海岳中分禹道平”,沂山還處在泰山與黃海的中點,俗言“青島到泰安,沂山在中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沂山還是中國的中點。沂山處於中國東部的南北中心點上。將中國地圖南北對折,從最北端黑龍江的黑河,到海南最南端的三亞,沂山正位於中點上。不僅如此,沂山到北京和南京兩大古都的距離,也是大致相等的。民間有“南京到北京,穆陵鎮當中”的說法。 沂山這種天設地造的中心地位,表明沂山為山東乃至中國之中心,名副其實的“中地”。這種中心地位,看似偶然,但從宇宙意識論、目的論的角度看,可能寓有深意。 不僅如此,沂山還是典型的“生地”。水生萬物。沂山水源特豐沛,因而生機盎然。最典型的是沂山東南穆陵關前的馬站鎮。這裏是山東省一個極為特殊的低溫點,年平均氣溫明顯低於周邊鄉鎮。春天樹木發芽時間、夏季麥收時間、冬天化雪時間,均遲於周邊鄉鎮,少則三五天,多則十餘天。強寒流來臨時,氣溫能比 三十四公里外的縣城低十度以上,簡直不可思議。從科學上講,低溫點正是積聚、生髮生氣的地方,是“種子”之地。宇宙誕生於絕對零度,即攝氏-273.16度。種子萌發時釋放熱量,溫度上升。婦女懷孕後體溫升高。男女負責生殖的部位,也恰恰是人體的低溫點。因此,山環水抱的馬站鎮,自古以來就被認定為“風水寶地”,是古地理學上極為難覓的“生地”、“種子地”。 從歷史文明上看,沂山區域的文明也是整個沂蒙山區最早、最發達的。目前山東發現最早的猿人遺址是魯山之陽距今四、五十萬年的沂源猿人。而魯山在地質地理上是從屬於沂山的。沂山南部沂水南窪洞猿人遺址距今二、三十萬年。沂山西南的九山猿人遺址,據初步考證至少也有二、三十萬年。沂山區域還有大量古人類活動的洞穴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可能會有更重要的發現。近年來,我們在沂山東南的馬站鎮範圍內,不僅發現了大量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發現了距今一萬年以前的細石器,也發現了幾萬乃至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一個鄉鎮都有如此豐富的遠古文明資訊,可以想像,整個沂山區域的遠古文明是何等發達。而蒙山區域乃至泰山區域的遠古文明,都無法跟沂山區域的遠古文明相媲美。
從山名的演變上看,沂山就是最古老的泰山。現代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前輩考證,《山海經.東山經》中的“太山”,就是今沂山。“太”字古時與“泰”相通,“太山”即“泰山”,意為大山、第一山、始祖山。沂山周圍方圓幾百里,唯此為大,又是大海東來第一山,東方鳥夷的最早發祥地,故稱作“太山”、“泰山”。 從遠古到漢魏,沂山一直有“泰山”之稱,以致酈道元為漢魏《水經》作注時,不得不在“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的原文下特別注明:“泰山,東小泰山也。”專家考證,今泰山之名最早見於春秋《詩經》,此前多稱為嶽山、岱山或岱嶽,甚至被認為是遠古昆侖。今泰山之封禪,可能始于秦始皇,此前並無確證。 《史記.封禪書》記載,公玉帶在建議封東泰沂山時對漢武帝言:“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後、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由此觀之,早在黃帝時代,東泰山的地位並不在西泰山之下,登封東泰,意義重大:“合符,然後不死焉。” 假若《史記.封禪書》所載是正確的,黃帝時今沂山已有東泰山之稱,按常理推斷,泰山的變遷應該是:在沂山區域的遠古先民心目中,方圓數百里,沂山最高大,在山神崇拜的時代,沂山自然被視為至高無上、唯此為尊的神山聖主,成為第一山、始祖山。“太山”、“泰山”之名由此而起。後來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發現今泰山比沂山更高大,就把此山也稱作泰山,或西泰山。實際上,今泰山至漢代仍有西泰山之稱。當今泰山的名號確立以後,又把最早的泰山即東面的泰山今沂山,改稱東泰山或東小泰山了。 換一個思路,如果黃帝時代的東泰是今沂山,泰山就是今泰山,那麼為什麼直到春秋中期以後的典籍中今泰山才有泰山之名?可否再向東移,大膽設想:原始泰山就是今沂山,原始東泰本指膠東半島上的昆崳山。沂山南主峰名泰礴頂,昆崳山主峰恰恰也稱泰礴頂。這種名稱上的相同是否偶然?登封東泰,“合符,然後不死焉”,讓人聯想到後來的秦皇漢武,不遠千里來到昆崳山附近的大海邊,祈求長生不死。所謂東海三仙山蓬萊、瀛洲、方丈,應該就是海侵時代孤立在大海之上的昆崳山脈三大山頭,包括最高峰的泰礴頂。北魏史學家曾稱昆崳山為“海上仙山之祖”,就是例證。如果這個推測成立,昆崳山是黃帝時代乃至以前的東泰山,那麼更證明今沂山就是黃帝時代乃至以前的泰山。 從以上分析可知,所謂上古七十二帝封泰山,極有可能登封的大多是今沂山。由此可證,沂山為中華文明之祖山! 自三代以來沂蒙備受尊崇的大山,顯然還是沂山。五鎮之首,名不虛傳。黃帝登封沂山,舜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封,或“天時不順”、“地道欠甯”,皇帝親臨或派重臣赴東鎮沂山致祭。歷代所立禦碑16幢,早者為漢武帝太初三年(西元前 一○二年)祭告沂山碑,晚者為清康熙大帝親書“靈氣所鐘”碑。由於沂山歷代有望秩之典,加之沂山雄偉秀麗,墨客騷人,名人重臣慕名而至,李白、劉長卿、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轍遊覽沂山,留下了雋永的詩章。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體仁閣大學士劉塘也曾到此攬勝,留下了大量的碑碣銘文。據不完全統計,有碑碣 三百六十五幢,形成著名的東鎮碑林。 水為生命之源。在全國名山大山中,可能只有沂山是以水字旁的字來命名的。《周禮.職方氏》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是也。”三代時期,古聖先賢已經認識到東泰之水的豐沛獨特,故又名東泰為沂山。沂山主峰直接發源了沭河、汶河、彌河三大河流,沂山區域還是沂河、濰河、淄河、大汶河的發源地。一座大山源流出這麼多大江大河,在全國的確罕見。更奇的是沂山極頂玉皇頂竟有清泉湧出,歪頭崮極頂竟有無根之“天池”,所以古人讚歎“神水飛來三界外,東鎮極頂湧清泉。” 沂山多泉,難以勝數。有名的泉群即有六處,水石屋泉群,水量充沛,為彌河之源;玉帶溪泉群,主泉聖水泉為汶河源地;大蠶場泉群,為麻塢河源地;嗚琴泉群,為蔣峪河源地;還有大寨河泉群,歪頭崮泉群。因水資源豐富,山澗溪流,常年不斷。沂山著名景點——百丈崖瀑布,水自百米高的峭壁上跌落而下,一年四季,無論旱澇,從不間斷。 沂山周邊諸鄉鎮,更是泉源眾多,河流縱橫,水庫塘壩,星羅棋佈,地下水極為豐富。臨朐冶源老龍灣的泉口竟有數米之粗大,小船可遁入其中,素有東海龍王後宮之說。 沂山水量豐富,水質優良,山間溪水常年不斷,山上氣候濕潤,霧氣產自山脊,白雲繚繞山間,往往夜間細雨悄至,白天則豔陽當空,雲蒸霞蔚。民間神話傳說沂山為王母行宮,為保花草四季茂盛,環境幽雅,一年之中,多降七十二場澆花雨。 沂山氣勢磅礴,群峰競秀,層巒疊翠,林海茫茫。博大的山系,高中低山錯落有致的結構,豐富的水資源,溫潤適宜的氣候,大量的天然洞穴,為原始人生息繁衍提供了最優越的環境條件。因此,沂山自然成為遠古人類最理想的家園。 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不僅沂山周圍有發達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在沂山穆陵關前海拔二百米以上三百米以下的山角,多次有古船用鐵錨出土。從地理文明上分析,其文明時間,應該在大汶口文化之前。更奇的是,在沂山南主峰泰礴頂前海拔約 七百米的山中,有古人類生活的村落,有石臼、石碾、陶器等遺留。據傳在沂山海拔近八百米的禦林河中,竟也發現了遠古船錨!所有這些,都在證明著沂山歷史文明的古老洪荒!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華文明起源於東方,東方的中心是山東,山東的中心是泰沂山,泰沂山的遠古文明中心是沂蒙山,沂蒙山遠古文明的中心是沂山。東泰沂山、東鎮沂山,堪稱中華文明第一山,實為中華文明源頭的源頭,中心的中心。因此,應當定東泰沂山、東鎮沂山,為中華文明祖山! 三、穆陵關——天下雄關之祖 穆陵關,位於沂山東南沂水縣馬站鎮北部,大峴山與龍山之間。這裏正當魯中南北分水嶺,齊長城中段,群山環護,地勢險狹,關口居高臨下,雄視八方,自古為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素有“東方雄關”、“天下奇關”之稱。 打開《中國歷史地圖集》,細察西周時期全圖,可以發現:遼闊的西周版圖上,惟一標注的關口,就是穆陵關。在此之前,原始社會與夏商,都沒有關的標識。臨淄齊國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劉斌根據《詩經》考證,穆陵關與齊長城的的建置年代,不晚於西元前 八二一年。 儘管穆陵關的準確始建年代難以考究,但可以作一大致推斷。商朝時期,今魯中南一帶有郯、莒、顓臾、薄姑、姑幕等國,各國之間征戰不斷。穆陵為魯中南北交通要樞,不能不引起各交戰國的重視,成為爭奪的焦點。附近出土過大量石箭簇,應該就是這一時期戰爭的遺物。因此,不排除商朝穆陵已設關的可能。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與重要歷史人物密切相關。穆陵關的設置,更大的可能是出自薑子牙。
山東是殷商的根據地,周滅商後,武王為防止商人叛亂,一方面賜封薑子牙建齊,周公長子伯禽建魯,鎮駐東方。一方面採取以殷制殷的政策,封商紂之子武庚為殷後,繼續統治殷地。同時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監督武庚。武王去世後不久,武庚與意欲篡權的管叔、蔡叔合謀,聯合東方許多方國、部落,一道興兵叛亂。 薑子牙老家在日照海濱,從齊都營丘到日照,穆陵是其必經之路。往來于穆陵之道,薑子牙早已對穆陵形勢瞭若指掌。可以想到,作為齊國南疆最重要戰略防禦憑仗的穆陵,必是叛軍攻略的重點。而作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的薑子牙,不可能不高度重視對穆陵的固守和防禦。因此,在此設重關,派重兵把守,依山構築起堅固的長城防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甲骨文關於周公東征的文字,恰好印證了這一點。據甲骨文記載,周公東征到達了今沂水、莒縣、諸城、安丘一帶,這可以證明穆陵關前確實是當時的重要戰場,薑子牙確有在穆陵建關築城的必要。有專家考證,最初的齊長城就是以穆陵關為中心,西到沂山泰礴頂,東到莒縣、沂水、諸城三縣交界的光光山,總長約50公里。往西以山險代城,往東就是莒國地盤了。 西周二百七十多年,除西周初年這一場大戰外,在東方幾乎沒再發生大的戰爭,因此,其他時期建關築城的可能性要小的多。以當時的情勢和薑子 牙的智慧,單純建關不能構成有機的軍事防禦體系,因此,穆陵關的修建與齊長城的構築,應該是同時進行的。 如果這個推理是正確的,那麼,穆陵關的設置,齊長城的修建,應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高懸“天下第一關”匾額的山海關,始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 一三八一年),距今只有六百多年歷史,比穆陵關晚了二千四百年。因此,歷史地看,穆陵關才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關”。 現在有專家認定楚長城是最早的長城,否認齊長城為最早長城的定論。如果不考慮中段的穆陵關長城,齊長城的西段與東段,或許晚于楚長城。但穆陵關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穆陵關長城的歷史地位。穆陵關長城肯定遠早于楚長城。因此,齊長城尤其是穆陵關長城的獨尊地位,是改變不了的。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當時的軍事設施不可能只有幾個烽火臺。駐紮軍隊,必定有營寨、城堡。知道築城以圍護國都,知道構建營寨、城堡以囤兵,知道設烽火以通訊,就考慮不到利用地形築長城以禦敵?以情勢分析,最晚在西周晚期,就已經有較為完備的長城防禦體系出現。 “先有穆陵關,後有齊長城”。穆陵關及其附近長城始建於西周,其他長城大多修築於春秋戰國。齊長城的修築,更加凸顯了穆陵關的戰略地位。穆陵關作為千里齊長城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關隘,自然成為齊長城的核心與靈魂。 三千年間,姜太公、周穆王、齊桓公、管仲、孔子、齊威王、齊宣王、劉裕、趙匡胤、韓通、穆桂英、李白、劉長卿、歐陽修、蘇軾、蒲松齡、鄭板橋等眾多歷史名人,都在穆陵關留下史跡與傳說。
穆陵關東連滄海,西攜泰岱,北走燕趙,南控徐淮,地處要道卡口,軍事重地,歷朝歷代多遣兵駐守,建置修葺。穆陵關正中關樓,為重簷三拱門建築,整個關樓堅實嚴整,崇宏高大,巍峨莊嚴。 早在一九九七年,穆陵關就被山東省革委確定為千里齊長城上惟一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齊長城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穆陵關成為重中之重。 齊長城為中國長城之祖,世界壁壘之父。穆陵關作為齊長城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雄關要隘,是當之無愧的天下雄關之祖。正如人們所稱頌的:“天下雄關我為祖,萬裏長城獨佔先。” 四、沂山、穆陵關長城簡介 千里齊長城,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段,無過於沂山、穆陵關。齊長城所經沂山玉皇頂、泰礴頂,海拔分別為一○三二米與九一六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這兒既是齊長城的中點,又是齊長城的最高點。以玉皇頂、泰礴頂為中心,長城呈放射狀延伸,除穆陵關主線長城外,還有太平山複線、銅陵關複線、蔣峪複線、洪山複線。 以沂山、穆陵關為中心的五條長城主、複線,總長四百多公里,古城堡、兵營、烽火臺、點將台遺址三十餘處,穆陵關、銅陵關、大關、小關、東鎮關、紫草關、太平關、風鈴關、天井關、石門關、聚糧關、淄關等大小關隘十數處。五道防線與眾多城堡、關隘、烽火臺,構築起南北縱深 六十多公里、東西寬八十多公里的閉合型“長城城”軍事防禦體系,層層設防,步步為營,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古駢邑.穆陵關》載:“穆陵,齊國南門也。壁壘森嚴,且附築貳城,要隘大關。其上堡樓互接,驍勇屯守。烽火相望,夜舉烽,光亮山野,晝燔燧,煙雲蔽天。嚴陣難犯,固若金湯。”沂山、穆陵關長城,佈局之巧妙,防禦之嚴密,工程之浩大,在齊長城中堪稱奇絕。 主線長城構築得宏大堅實,貫通一體。複線長城相對簡易,體量稍小,有些地段不連貫。從泰礴頂到穆陵關一線,長城遺跡保存最為完好,連續不斷。城址基礎寬厚雄壯,皆為沙土、碎石混合後加鹽水夯實,斷面層次清楚,有鹽漬出露。馬站鎮後石屋村北山有高大的城址土壟,底寬 十四米,頂寬九米,高四.五米,土石結構,巍然壯觀。 眾多城堡中,遺跡保存較好的有太平山城堡、臥牛城城堡、光光山城堡、連裏坪城堡等。太平山城堡牆高四米,佈局較完整,是沂山區域保存最好、最宏大的城堡遺跡。臥牛城城堡、光光山城堡牆高 三米,都是外牆高裏牆低,易於防守作戰。連裏坪城堡牆體寬三米,高二米,最為厚重。 沂山、穆陵關長城,以其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文明,雄奇的構勢,中心獨尊的地位,在齊長城、中國長城乃至中國、世界軍事史上,豎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五、沂山、穆陵關、齊長城的整體保護開發 沂山主峰在濰坊市臨朐縣境內,已經得到初步開發。南部沂山在臨沂市沂水縣境內,尚未開發。南沂山主峰泰礴頂海拔九一六米,孤峰插天,以險峻著稱。周圍群山連綿,松林繁茂,森林面積 九千多畝,覆蓋率達百分九十五以上。自然景觀極佳,主要景點有泰礴頂、雷暴頂、鷹子頂、狼窩頂、燕子崖、馬拉崮、七星岩、沭河源、龍泉峪、石槽峪、石匣子溝、八仙過海、狼窩洞、老貓洞、東石屋、西石屋、三山朵子等等。南沂山萬松凝碧,峰秀岩峭,山間清泉飛瀑,林中松濤鳥鳴,是健身、養生、休閒、探險、避暑、觀光的好去處。 齊長城自西來,經泰礴頂東去,至穆陵關。這一段長城遺跡最連續,最宏大壯觀,沿途山川秀美,風光如畫,是齊長城開發的最佳地段。最古老的長城,一頭連著最古老的神山東鎮沂山,一頭連著最古老的雄關穆陵關,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具有極大開發價值。南沂山、穆陵關、齊長城,早就列入臨沂市、沂水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成為市縣旅遊開發重點專案。 早在二○○二年八月,沂水縣初步規劃重建穆陵關、重修齊長城的消息,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浪網等全國幾十家新聞媒體報導,掀起第一個全國關注穆陵關的高潮。 二○○四年十一月,山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全國幾十家新聞媒體“齊長城考察團”,更進一步將齊長城推向前臺。穆陵關這次打得更響,雍堅的《三千年穆陵關要“復活”》打響第一炮,多家媒體轉載。緊接著,軒召強的《三千年穆陵關將重現雄風》,喬建賓的《穆陵關外訪沂蒙》,孫覆海的《穆陵關下感人的一幕》,喬顯佳的《走過最美的齊長城》,李強的《千古關隘今沉寂,雄姿再現待何時》等,紛紛登場。省市縣電視臺更是頻頻報導。穆陵關作為千里齊長城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關隘,作為“東方雄關”、“天下奇關”得到廣泛傳播。 十二月中旬,張力的《孟薑女哭倒齊長城,穆陵關稱雄天下第一關》,被全國幾十家媒體轉載。眾多報導,將穆陵關的歷史地位,推向一個新高峰。 穆陵關及其附近長城,具有極大的旅遊開發價值。重建穆陵關,再現古關雄風,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這一著名的歷史文化古跡,全面展示古老深厚的長城文化與穆陵文明,而且對塑造地方的文化形象,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打造旅遊品牌,提高本地知名度,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重建穆陵關,無疑是整個齊長城保護開發的龍頭與核心,是千里齊長城最有震撼力的標誌性品牌。 近年來,臨沂市、沂水縣、馬站鎮都極為重視穆陵關齊長城的研究保護開發工作,多次邀請各方面專家學者前來研究考察,獻計獻策。積極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把穆陵關齊長城的旅遊開發工作,作為旅遊開發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打響穆陵關這張極具震撼力、吸引力的王牌。 穆陵關是獨一無二的,穆陵雄風徹今古,重關英名天下傳。鑒於沂山、穆陵關處於東夷莒、齊、魯三大遠古文明系統的結合部,鑒於沂山、穆陵關在齊長城、在中國軍事文化史上的尊崇地位,因此,穆陵關旅遊開發的歷史定位,應當是東夷遠古文明的集中表演舞臺,中國長城文化、軍事文化的全息展示視窗。 初步計劃,將居住在穆陵關舊址的關頂村遷下關來,修復穆陵關關樓、齊長城、常將軍廟、普照寺、關公廟、梳妝樓、烽火臺等原有重要景點。新建穆柯寨、孟薑女廟。建築中國長城文化展館及齊長城微縮景觀。可參照中國軍事博物館,在韓通城遺址,構築唐宋風格的營寨,在關東西兩側,分別設置春秋戰國風格與近代風格的營寨。讓遊客在古戰場遺址感受戰爭風雲,自然比博物館裏更具吸引力。其他如穆陵關齊長城詩文碑林、龍山頂騎射場,穆陵關歷史名人蠟像館,以及車站、賓館等綜合配套設施,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屆時,將沂蒙山各縣區的土特產品彙集穆陵關,很容易形成一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市場。 依據古代穆陵關建構圖,橫跨公路再立雄關,再現重簷三門洞關樓。關樓要雄偉壯麗,氣勢恢宏,使之無愧“東方雄關”、“天下奇關”的盛譽。正中關樓兩側 二百米處,對稱建構單簷單門洞關樓,讓鐵路與高速分別從兩關樓下穿過。再兩側建構無簷無門的戰台。在關前關後,沿深谷步行登關道,各設兩座山門,與穆陵關一起,構築起前後五道關的關門體系。這樣,橫線五樓臺,縱線五門關,主次分明,佈局嚴謹,互相映襯,烘托出穆陵關的宏偉佈局、非凡氣勢。 修復穆陵關兩側長城,向東延伸到龍山,向西延伸到關頂西山,與保存完好宏大連綿的古長城遺址相銜接。這樣,既不破壞古長城遺址,保護國家重點文物,讓遊客能看到中國最古老、最原始的長城風貌,又重修已被破壞的長城,再現齊長城的雄姿,古今結合,恰當處理旅遊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係。讓公路、鐵路、高速分別從穆陵關三座關樓穿越,這樣既解決了道路與長城的交叉問題,又不影響長城的整體和諧,而且更能讓過往旅客充分感受到穿越雄關的獨特魅力。 可以確信:不久的將來,古老的穆陵關就會以嶄新的風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再現“東方雄關”、“天下奇關”的偉姿雄風! 沂山週邊景點眾多。南十公里是著名的淌水崖森林公園,山雄水秀,高山峽谷,萬畝黑松林。南八公里,有庫容量一億多立方米的沙溝水庫,水質極佳,划船、垂釣、洗浴、養殖均為理想之地。穆陵關南 二公里的柴山,山雄石奇,兀立關前,自成一景。關東三公里,南北分別有海拔五百米上下的太平山和龍山,山頂高聳而平闊,建飛機場或大型遊樂場均可。沂水縣以地下大峽穀為代表的溶洞群,聞名八方。沂源縣魯山森林公園及溶洞群,秀甲一方。臨朐縣老龍灣、石門坊、嵩山各具特色。山旺為國家地質博物館,馳名天下。 開發南沂山、穆陵關、齊長城,交通極為便利。沂山東南穆陵關前的馬站鎮,為魯中交通樞紐。東營至臨沂與泰安至青島兩條省級公路幹線在這裏十字交叉,已經動工修築的泰安萊蕪至青島黃島高速公路與規劃中的東營至臨沂高速公路也在馬站十字交叉,設上下道口。青州至沂水的地方鐵路也即將開工,也在馬站設站。三縱兩橫的交通網絡,使馬站聯通四面八方。東連青島,西接泰安,北上京津,南下滬寧,客流量極大。 一九八六年規劃建設沂蒙市時,曾考慮將市中心設在馬站。可以將旅遊開發公司設在馬站,主持南沂山、穆陵關、齊長城的旅遊開發。馬站山環水抱,氣候獨特,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是罕見的風水寶地。現在沂山、穆陵關、齊長城分屬三個縣市,各自為政,不利於整體保護開發。可以考慮將沂山區域獨立出來,以馬站為中心,建立“東鎮市”或名“天齊市”、“天中市”。 開發南沂山,重建穆陵關,重修齊長城,是社會各界的共同心願與強烈期盼。核心性的工程,關涉整體、全局,不應當由地方、民間自行運作,也不應當由外省市乃至外國人獨資開發經營。鑒於沂山、穆陵關在中國歷史文化與軍事文化中的獨尊地位,應當由政府部門統一領導,統籌規劃,精心設計,分步實施。山海關的重建,籌資近 二十億。山東人,應該有與其中心地位相稱的氣魄和膽識! 倡議設立“齊長城旅遊文化節”。設立此節是提高齊長城在全國、世界影響力最有效的方式。由齊長城沿途各縣市與促進會、長城研究會共同發起,人大討論通過,作為省區節日。由省府統一組織協調,屆時齊長城全線統一行動,規模之大,前所未有。過去只有一個點的文化節,其影響力再大,其活動只是局限於某城某市。而齊長城旅遊文化節則是一條線,並且是橫貫齊魯沂山、泰山、魯山、黃河、黃海的自然與人文綜合旅遊線,其影響力,註定超越其他任何地方性節日,成為舉世矚目的節日。 時間可以選定在陽曆5月5日或農曆五月初五。之所以選5或五,是因為5(五)在河圖洛書中居中,屬中間之數。山東居中國之中,齊長城又居山東之中,其核心沂山、穆陵關又居齊長城之中,因此,取中數最合適。此時正當春夏之交,氣候溫和,山青地綠,晴朗天多,最適於踏山旅遊。從明年開始舉辦首屆齊長城旅遊文化節,前三屆在沂山、穆陵關舉行,以突出其核心地位與統領效應。以後各屆由沿途各縣市輪流主辦。主辦地節期 三天,非主辦地節期一天。全線同步,主次分明,高潮迭起,相互促進。 從天地人全息統一的高度來看,沂山、穆陵關在山東、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至關重要的。自然地理文明與社會歷史文明,全息對應相關。就像人體的核心部位在人體的核心作用一樣,自然的核心部位、文明的核心部位,同樣在自然整體、文明整體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並且,自然文明一定程度上決定社會歷史文明。 建議山東省委省府,實施“中心文化戰略”。國泰民安,沂山攸關。以沂山為核心,以穆陵關的重建開發為龍頭,以齊長城為紐帶,以籌建規劃馬站為中心的“東鎮市”為主體,加大投資開發力度。通過一系列活動,大力宣傳山東、沂蒙山在全國的中心地位,極大地提升山東在全國的地位與分量。 現在,山東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藝、體育各方面,均已稱雄於全國,論整體綜合實力,山東絕對第一,成為全國新的整體中心。這正與我們分析的地理中心、歷史文明中心相映照。 本人在研究沂山文明的過程中,得到臨朐沂山文化研究專家劉鎮宗、王新生、吉星等先生的諸多幫助指導,吸收借鑒了他們的有關研究成果,特此致謝! 資料來源:摘錄自互連網,謹供參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