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園

地址:大埔墟石鼓壟大埔錦山178號。


  位於大埔墟石鼓壟的大光園,見證了慈祥法師十年孜孜不倦,捨己爲人,關愛幼小,入世辦教育的輝煌成就。它和大光中學並連,大光中學是大光義學的延績,大光義學則是大光園的衍生。

  慈祥法師生於一九一一年,廣東順德縣人,俗姓郭。十七歲畢業於廣州師範學校。法師與一班同學到香港度假,原定旅遊後回穗攻讀中山大學哲學系課程,但法師改變了初衷,放棄了升學。因爲當時肇慶慶雲寺的笑航大師正在蘭若園(即今大埔墟馬窩慧寺)講經。法師帶著一聞佛學知識的心願前往參德,聞法後藉笑航法師所贈之佛典,深悟世事之無常,頓萌出家求道之念。後法師們錦田淩去寺接受剃度,皈依笑航大師,法名覺因。翌年回內地受戒於南京樓霞寺,融通法師爲得戒大和尚。自此法師一面講經,一面參學。

  慈祥法師二十四歲時,在佛山弘法,當時在座有一位法師,覺得她講經的方法很像海仁老法師,便問她是否海老的學生。當知道刀與海老以前沒有見過面時,就介紹慈祥法師到香港大嶼山與海老相見,後來海仁老法師還替她易名爲慈祥。

  一九三七年,慈祥法師在大埔錦山村賜地作爲自修道場,占地二十萬英尺,名爲大光園。該地群山環峙,叢林疊翠,俯視閭閭撲地,遠眺煙波淡渺,無市麈之繁雜,卻有大路可通。鳥語花香,清幽絕俗。

  一九四五年香港重光,秩序逐漸恢復,惟百廢侍興。政府對於教育一環,本已捉襟見時,更遑論在新界邊遠地區辦學。事實上,當時新界地方兒童因失學而流浪街頑,比比皆是。慈祥法師本著慈悲之心,於一九四五年九月,盡個人力量,創辦大光義學,爲香港佛教義學之始。慈祥法師先拔大光園的祖堂一連三間,辟作課室,爲流浪無依無靠或失學兒童年提供基本就學機會。一九五○年增建教室三間;一九五二年,再拆建教室兩間,時因戰後晨村經濟蕭條,私校學生每月二元學費及文具書簿等概由大光園支付,故名義學。其經費來源自園內僧衆自力更生,把大光園每年所盛産的荔枝、龍眼、木瓜、蜂蜜、時花等晨産品出售所得,悉拔作辦學這用。艱苦經營達數十年,迨至政府宣佈全港小學實施免費教育爲止。

  慈祥法師爲扶助清貧學生直接升讀中學及補充新界中學學位不足,於一九五六年申辦中學,以不牟利爲目的,將大光園註冊爲非牟利合法團體以作支援,更四出籌措經費,自建校舍。首期工程於一九六二年八月完成,計有禮堂一座,教室四間。後因來學者衆,課室不敷應用,乃擴建第二期校舍,樓高五層,課室二十間,另有理化室、圖書館等。因建築費超出預算,獨力難支,幸得源慧法師與林楞真居士熱心扶助,一九六五年八月假東蓮覺苑興辦萬善緣法會,籌集善款,旋即興工。於一九六七年三月落成,並獲政府批准爲私立受助中學;直至一九七五年複政府批准爲完全津貼中學。

  慈祥法師對於小學學前的基礎教育甚爲重視,故在一九七一年春季,於葵湧石梨新區開辦大光幼稚園,收容區內稚齡兒童,以單元教學方法及遊戲活動爲中心,並灌輸淺顯佛化教育,便幼小心靈愛到慈悲博愛觀念的薰陶。

  九十年代中期,慈祥法師把辦教育推廣至內地。法師在廣東省連山縣捐建中學與小學各一座,分別捐資人民幣三百零八萬元和港幣二十萬元,命名爲慈祥完全中學和慈祥小學。現時,大光園上下同人,仍秉承法師的意願,在內地建校達十多座,對推動教育事爲的熱忱,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