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廟

  據我國傳統習俗認為,在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掌權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而這位在那年當值的神明,就稱之為太歲,而太歲共有六十位之多,即可於所謂六十花甲年輪值。由於太歲大多是武將出身,故在道教的稱謂上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而每位太歲都神情有別,手執法器亦有所不同,暗示了該年的流年運程。如太歲持筆,代表該年有政治變動;若持槍執劍,則表示該年要奮發圖強。

  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年繞太陽運行一週,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祇。

  「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犯太歲的人可能會流年不利,或百事不順,事業多困厄,身體多病變,為求心安理得,人們都會到供奉太歲的廟宇,作個太歲福來化解,亦可在家中拜太歲,以求平安順事,工商興盛,財運享通,萬事如意。

  「攝太歲」的歷史源遠流長,「太歲」一詞早在商朝已出現。相傳紂王的一位妃子姜氏,身懁六甲時被紂王拋棄,其後孩子長大成人,為母報仇大義滅親,協助周文王討代紂王有功,被姜太公封為「治德太歲」。及後東漢劉秀起義成功,晉封多名戰將為「二十八宿太歲」,之後道家陸續晉封有德之士為「太歲」達六十位之多。

  至於「攝太歲」,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患了一場急病,吃藥不靈,惟有寄託神靈,向她的本命太歲「丁卯年耿章大將軍祈福」,果然不藥而愈。章宗為了報答神恩,遂下令建廟供奉六十位太歲,而「攝太歲」這個習俗,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了。

  而拜太歲必須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前完成,且非日日都可拜,最好挑選良辰吉日。

  除了拜太歲外,事主亦可配戴一些古玉或是大歲符來化解。

  太歲除了顯示流年大運外,也可影響個人運程。若個人的生肖與流年太歲有所不合,則謂之犯太歲,會對該年的運程有所影響,故習俗以攝太歲來消災化解。

         

         

         

         

         

         

         

         

         

         

同時奉祀太歲的廟宇:

圓玄學院:

  參拜太歲的地方是全香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元辰殿。

  地處荃灣區,可乘地鐵到荃灣總站,行到兆和街乘坐往老圍專線小巴直達。

蓬瀛仙館:

  是香港著名的道觀。供奉呂祖先師。亦供奉太歲。

  館址在粉岭火車站西鄰。

青松觀:

  是香港著名道觀。善信亦可到此參拜太歲。

  屯門輕鐵青松站對面,就是青松觀後門。

油麻地天后廟     荷李活道文武廟     長洲玉虛宮

深水埔天后廟     筲箕灣天后廟      灣仔玉虛宮

鴨利洲洪聖廟     銅鑼灣蓮花宮      大澳關帝廟

紅磡觀音廟      深水埔三太子廟     旺角水月宮

灣仔洪聖廟      皇后大道中洪聖古廟   上環水月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