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若遇小月則是廿九日)一般稱為「除夕」,意為「舊歲至此夕而除,明旦且換新歲」。除夕又有「小過年」之稱,由於這一天為新、舊年的交接,因此民間極為重視,可以說是所有的節慶中最繁忙的一日。

除夕乃新舊交接之際,除舊佈新就成了這個節日的主要任務。過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災禍,都要趁這個時機舉行一個象徵性的儀式加以驅除,確保它們來年不再為害世間,這就是「儺」的由來。

《論語.鄉黨篇》記載:「鄉人儺(儺,驅逐疫鬼也),朝服而立阼階」。

《漢書.禮儀志》記載:「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式:「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皁製,執大。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嚾呼,因偏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儺人師訖,設桃梗,鬱儡、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仗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臘祭及大儺都是歲末重要的祀典。民間的儀式當然比不上宮廷的盛大,但是它們酬神、驅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卻是相通的。

《說文解字》中說:「年,穀熟也。從禾,千聲」。由此可見,年的原始意義和農事收成有關。古代的農業技術不如現代發達,當時的條件又只能達到一歲一熟。所以在辛苦的耕種過後,收成的季節通常也就狂歡慶祝的時機。這樣一次耕耘收穫的周期,就稱為一年。慶祝收成時,除了慰勞自己一年來農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賜與,並祈求來年能有同樣的豐收。臘祭就是這些兼具酬答及祈願性質的歲末祭祀總稱。

《風俗通義.祀典》載:「臘者,獵者,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日: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也」。臘祭對象的五祀指的就是門、戶、中霤、行等神祇。

《禮記.郊特牲》又載:「天子大臘八」,這裡的「八臘」指的是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臘祭原本表示一個生產周期的結束,一直要到曆法確定以後,臘的種種祭祀才逐漸被分散並融入現在陰曆年的各項習俗中。

古人的「年」字是以「禾」及「千」兩個字組成的,意味著五穀豐盛,收成良好的意思,農民在歲晚時檢討過往一年的收成,亦對未來一年充滿期望,根據中國歷史文獻記載,自堯舜時代開始,人們就有在新年慶祝豐收、迎接新歲的民間風俗,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既定的傳統節日。

 


除夕前的民間習俗:

尾牙: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在古老的農業社會裏,從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了。臘月十六日,民間稱為「尾牙」,商人尤其重視這一天,除了拜土地公,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庇佑外,還要宴請員工,舉辦抽獎,犒賞員工一年來的辛苦。

民間認為土地公是商家的守護神,也視為財神與福神,能夠使人發財,所以商家在尾牙時,為祈求保佑新的一年能夠大發利市,祭拜土地公的儀式比農家更為隆重盛大。尾牙當晚,東家會以盛筵來款待員工,以犒賞其一年來的辛勞。

以前有個習慣,東家會於晚宴時決定明年是否仍雇用某員工,宴席間雞頭對準誰,就暗示主人要解雇誰,俗稱無情雞,但是這個習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

 

祭灶神:

《風土記》記載:「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傳說中諸神在這一天會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來的諸事。因此,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貢禮敬拜諸神,並燒紙錢提供往返天庭的旅費。臘月廿四日是「祭灶神」的日子,灶神是上天派駐在每戶人家,負責監視一家大小的事務,到了廿四日這天會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於是人們要在「灶神」的嘴巴四周塗上糖漿,並用豐盛的祭品來巴結灶神,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些好話或是最起碼保持沉默。

 

年終大掃除:

送灶神上天後,就要把家中的神桌及屋內好好大掃除一番了,一般人相信,在過年前將屋內外打掃乾淨,象徵除舊佈新外,這個家也會跟著興旺。「年廿八洗邋遢」,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幫手大掃除,務求將往年的霉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包括洗頭、沖涼及理髮等,據聞這樣過完年就可以消災去病。大掃除時,也不一定要等到年廿八,「除」日與「破」日,同樣適宜除污去垢。

 

做年糕:

大掃除完後,接著就要開始準備「年糕」,做為除夕祭神明及拜公媽的供品。年糕蒸得越發,表示未來一年財富會越發,所以人們把蒸年糕視為一件大事,馬虎不得。所以蒸年糕時有些禁忌,例如不准說不吉祥的話,不准大聲吵鬧等等。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也有條狀的寧波及福州年糕,造型模倣銀條,都是以形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從前的年糕製作全憑手工,前一天就要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再用石磨磨成米漿,裝進布袋後,在袋上放石頭重壓,等水份瀝乾後,再將米團取出,加上配料,調味,然後在蒸籠中以炭火慢慢蒸熟。想蒸出色、香、味俱全的年糕,就絲毫馬虎不得。巧手的主婦們往往可以憑著多年的經驗,在每一個步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

山東蒸年糕主要用粘高粱米加一些豆類,或用黃米、紅棗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片炒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則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再加上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廣東的蘿蔔糕、芋頭糕、製法與眾不同;先將蘿蔔或芋頭切碎,混合炒香的臘肉、蝦米、冬菇等作料,再加入米團後蒸成。馬蹄(荸薺)糕也是廣東名產,作法是荸薺去皮磨成粉,加米粉和白糖蒸成。

 

除夕的習俗:

過年的時段,家家戶戶都為過年而忙碌起來:清掃房屋、除舊佈新、採辦年貨等。對一般民間來說,應該是從除夕就開始算起了。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人,都會趕回家團圓,與家人共度佳節。除夕重要的節俗有下列幾項:

貼春聯:

春聯起源於古代的木桃符,由於鬼怕桃木,所以古時在過年期間,都會在大門兩邊掛上桃符,以作為避邪之用。演變至今,人們於除夕貼春聯的目的已不再是為了避邪,而是在上面題上一些吉祥喜慶的字句,表達人們希望來年更加興旺繁榮,生活幸福,消災免難的願望。

一般農家人貼對聯,都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全家安康。而經商人家,則希望財源茂盛,發財致富。那些農村中的教書人,則希望合家平安,子女能在學業上長進,並能才學並茂,在仕途上有前程。官宦人家,當然表現出不同凡俗,力求光宗耀祖、顯赫於人和官運亨通的意願。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換上新春聯。紅色的春聯,本來就烘托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再加上表達良好祝願的春聯內容,深含的寓意,更從深一層次挖掘了、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貼揮春亦有一些宜忌要注意:

揮春應在年尾前張貼好,年廿八至年三十晚貼上揮春,以迎吉氣。有些人喜歡查閱通勝,以選擇貼揮春的好時辰。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繪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有出售。

有些人喜歡把「福」字倒轉貼在門口,表示「福到臨門」;有些人則認為這樣倒貼會把「福」倒掉。

有些人認為貼揮春不要貼四張,因四字諧音不吉,最好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有些人則認為玄學稱四字為「生旺」,謂之又「生旺」又「發」。

有些人認為要留意揮春的字眼,是否與家人的生肖相沖,如「龍馬精神」的「龍」與屬狗者相沖,「馬」亦與屬鼠的人相沖,如家中有人屬這些生肖,最好不要貼這張。也有人依太歲生肖五行配合來貼揮春數目的,以下凡例謹供參考:

屬鼠的人:太歲五行屬水,喜貼揮春一、六、四、九之數。

     不宜張貼如龍馬精神、馬到功成之類的揮春,因馬與鼠相沖。

屬牛的人:太歲五行屬土,喜貼揮春五、十、二、七之數。

     不宜張貼如三羊啟泰之類的揮春,因羊與牛相沖。

屬虎的人:太歲五行屬木,喜貼揮春三、八、一、六之數。

     不宜張貼如馬上封侯之類的揮春,因侯諧音猴,因猴與虎相沖。

屬兔的人:太歲五行屬木,喜貼揮春三、八、一、六之數。

     不宜張貼如公雞報曉之類的揮春,因兔與雞相沖。

屬龍的人:太歲五行屬土,喜貼揮春五、十、二、七之數。

     不宜張貼有狗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龍與狗相沖。

屬蛇的人:太歲五行屬火,喜貼揮春二、七、三、八之數。

     不宜張貼有豬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蛇與豬相沖。

屬馬的人:太歲五行屬火,喜貼揮春二、七、三、八之數。

     不宜張貼有鼠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馬與鼠相沖。

屬羊的人:太歲五行屬土,喜貼揮春五、十、二、七之數。

     不宜張貼有牛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羊與牛相沖。

屬猴的人:太歲五行屬金,喜貼揮春四、九、五、十之數。

     不宜張貼如龍精虎猛、生龍活虎之類的揮春,因虎與猴相沖。

屬雞的人:太歲五行屬金,喜貼揮春四、九、五、十之數。

     不宜張貼有兔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兔與雞相沖。

屬狗的人:太歲五行屬土,喜貼揮春五、十、二、七之數。

     不宜張貼如龍鳳呈祥、生龍活虎、龍精虎猛之類的揮春,

     因龍與狗相沖。

屬豬的人:太歲五行屬水,喜貼揮春一、六、四、九之數。

     不宜張貼有蛇字或諧音之類的揮春,因蛇與豬相沖。

按照我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在屋內牆壁上貼嶄新的年畫,給人以春意融融、喜氣洋洋的感覺。

年畫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藝術,年畫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過年前,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好視覺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年畫的種類約可分為「版畫」、「刻紙」、「紙繪」三種。版畫是以木刻圖案,再按圖上色而成。這一類的年畫以

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縣的楊家埠、河南的朱仙鎮、蘇州的桃花塢及廣東的佛山鎮最為著名。年畫的特色因地而異,但是它們的用色活潑大膽、含意吉祥討卻是一致的。「刻紙」是用刻刀在紙上雕鏤圖案,畫面的設計極具巧思。雕工細膩處,可以傳達出極生動的姿態。「紙繪」的年畫內容以神像為主。神荼、鬱壘、鍾馗、財神、天官賜福等,都是很受歡迎的題材。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另外,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花鳥魚蟲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飾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辭年:

除夕,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當天下午要開始送年的儀式,家家戶戶都準備牲醴、菜飯、柑桔及粿糕,以供奉諸神,之後再祭拜祖先,以感謝各位神明及祖先一年來的照顧,祈求其保佑子孫年年如意。拜畢即放爆竹,謂之「辭年」。

 

吃年夜飯:

除夕也稱為「大年夜」,這天除了貼春聯,供奉祖先神明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大小一起圍爐吃年夜飯了。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全家團聚。不管平日是在什麼地方為生活奮鬥,到了除夕這一天,分散各地的遊子一定會風塵僕僕的趕回家來團聚。在家的成員也一定要等會全家都到齊了,才能開飯。有些地方習俗,即使家未能趕回家吃團年飯,也要在桌上為他擺一副碗筷,並且夾一些菜餚在碗裡,表示家人仍等待他回家團圓。習慣上,年夜飯吃得愈久愈好,有的人家會一直吃到深夜。團年飯的菜式通常都十分豐富,雞鴨魚肉,鮮臘葷素,應有盡有。傳統的年夜菜都具有象徵意義,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一條大魚,並且不可把魚肉吃完,以表示「年年有餘」;長年菜取意長壽,菜頭代表好彩頭,韭菜則是人人長久,年糕取其「年年高陛」,炸成金黃色的油角,煎堆,蛋散等,取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均為吉祥的食物。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買些應景年花回家,平添了不少過年氣氛。

中國人大多在年三十晚吃團年飯。惟是現代社會比較繁忙,年廿九、年廿八、年廿七或更早,也是司空見慣。但擇吉還是很重要的。通勝所載的「生氣」、「月德」、「天德」、「陰陽合」都是好日子。反之,「天狗」、「天禍」、「月厭」、「四絕」、「人隔」、「陰錯」、「披麻煞」、「陽錯」、「赤口」、「垂日」、「垂喪」等值星日或「破」日,都不適宜團年,以免招致無妄之災。

 

發壓歲錢:

吃完年夜飯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祝其順利成長、歲歲平安。不少父母都會派壓歲錢給自己的子女,勉勵他們好好做人,努力讀書和工作。而成家立業的子女,也會給長輩紅包,祝其健康長壽。「壓歲錢」就是「紅包」。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見於清朝。《清嘉錄》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從前旳硬幣是內方外圓的銅錢,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綵繩穿錢,編作龍形,掛在小孩的床腳,或者是掛在床帳上,據說可以鎮壓邪崇。除夕夜,大部分的人都不睡覺,熬夜到天亮。這個習俗,最早見於相傳守歲可以使自己或者父母長壽。所以除夕夜通常是家家燈火輝煌、通宵不眠。等子時一到,鞭炮聲此起彼落,新的一年就來臨了。

 

守歲:

吃完年夜飯,領完壓歲錢後,已近深夜,這時晚輩要為父母及年長者「守歲」,不能上床睡覺,此舉有為父母增壽的意思,祈求雙親能夠長命百壽。而年長的人守歲,則是「辭舊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因此除夕夜通常都是徹夜不眠、燈火輝煌。有些家庭還會在午夜之後舉行宗教上的特別儀式。到子夜十二點正,就開始燒炮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年」的傳說:

在遠古的時候,毒蛇、猛虎、惡獅為患,更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十二月三十日的晚上,就出來吸食人,它只要張開嘴巴,就可把大量的人吸食。有個叫洪鈞的神仙想到了對付「年」的方法,他除用激將法使「年」吸食了毒蛇、猛虎及惡獅,杜絕了禍患,然後騎在「年」的背上飛上天去,離開之前,他告訴人們每到十二月三十日,必須在門上貼紅紙及在門外燒爆竹,以防止「年」再到人間作惡,因為「年」是最怕紅色及吵鬧的。彼來人們在紅紙上寫上吉祥話,就成了春聯。正月初一見面說「恭喜恭喜」,表示祝賀沒有被「年」吸去,過年就是從那時開始了。

也有說在遠古之時,一隻頭如獅子身如黃牛的獨角獸,名為「年獸」,「年獸」本被天神鎖於深山,但天神答允每年給予牠一天的自由,一到年三十晚,「年獸」就走到民間四處搗亂。可是當牠走到一戶門前掛著大紅布的人家時,立即跋足狂奔,人們又發現「年獸」害怕熊熊火光及放鞭炮的巨響,於是就興起過年貼紅紙,掛大燈及燒炮仗等習俗,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亦代表著避過「年獸」或是「惡運」而互相祝賀一番。現在「年」沒有了,過年的習俗卻留存至今,人們喜氣洋洋地慶祝新年。

 


除夕禁忌

農曆年廿四的禁忌:

忌舂米:

二十四日這天為一般所稱的「送神日」,在這天,風神要升天,若有舂米之舉,則有將風神搗下之虞,而造成未來一年多風災。這是因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夏季常受颱風肆虐,因此對風神特別的提防。

忌搗蒜:

某些地區,相信若在這一天在家中搗蒜,會把家給搗窮了,所以這天不可搗蒜。

 

農曆年廿五的禁忌:

忌討債:

這一天,非常忌諱向別人討債及要求還錢之事。因為在快要開始過新年的時候,還人家錢財,恐怕會把自己未來一年的福分及財氣給「外流」,所以一般人皆不願在這個時候提起債務的事。

 

農曆年廿九的禁忌:

忌麵糰不發:

在此日,要製作糕類或其他麵食類,來祭拜神明及祖先。如果製作時麵糰發不起來,則表示未來一年日子就不會興旺。又如果麵糰被蒸裂了,則預兆家庭不和睦,易有是非而生裂痕。如果真的蒸裂了口,也不能說是「裂了」,而要說是「笑了」。

 

農曆大除夕的禁忌:

忌打掃及傾倒垃圾:

這一天是傳統習俗中「圍爐」的日子。圍爐之後,即開始過新年,亦像大年初一一樣,在這一天不宜打掃、灑污水、傾倒垃圾等,唯恐將「財氣」外流,導致來年有破財之災。

忌把飯、魚吃光:

在除夕夜當晚,吃畢團圓飯後,要留下剩飯,不可把飯吃得一乾二淨,以象徵「吉慶有餘」。而把魚剩下,則是意謂「年年有餘」,表示每年都有用不完的財富及物資。

 

其他禁忌:

在這天還有許多禁忌,如圍爐時忌諱打破碗盤、婦女不能動針線、不殺生、避免說不吉利的話等,基本上都與正月初一的禁忌相同。

 

清潔神像:

除夕前,人們也會清潔神像,如何清潔神像呢?

神像為神靈之法相,用黃皮葉、碌柚葉來清洗並不妥當。最好的方法是用鮮花開水抹洗。

最佳用七色花瓣。用紅、黃、白、綠、藍花即可。

沒有七色花瓣,可用七種花的花瓣代替。如再簡單一些,用三數或五數亦可。

三數代表三才天、地、人。

五數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

清洗好神像,把神像放回神樓,將金銀紙在神像逆時針方向轉五圈,順時針方向又轉五圈,然後放進聚寶盆內焚化。

在藥材舖買一些朱砂回來開水,用毛筆蘸些朱砂,點在神像額中,即是眉心的上方天眼的位置。有些善信歡喜把朱砂點在神像兩眼之上,即是「開光」。之後,神靈就會把靈光降於神像,跟佛教「加持」的意義相同。

 


年花:

為了點綴新春的喜氣,在廳堂裡插一盆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擺設。因此,年關一近,花市的交易也就特別熱鬧。最常見的應景花卉有桃、李、梅、牡丹、芍藥、吊鐘、水仙、報歲蘭等等。也有人喜歡在過年時,捧一株金橘的盆栽回去。

擺放桃花,含有行桃花運之意。桃花色澤粉紅,十分嬌艷,令人喜愛。

擺放大桔,含大吉大利之意。盆上桔愈多愈好,愈大愈好。

水仙也是許多人歡喜的年宵花種之一,有八個頭的更受歡迎。

年宵花市,還有很多奇花異卉,都可採用。一片喜氣洋洋景象就是。